不一样的选择 不一样的北大

[日期:2010-12-08]   来源:hui  阅读:1581次

同学们:
    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见面,一起来探讨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同学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你们都渴望未来成为最优秀的人才。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现在就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什么是人才?最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你该如何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未来之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些重大问题,必须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和你们即将迎来的时代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
    那么,我们正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你们又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时代?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一千个答案,但比较形成共识的,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整个世界都呈现出加速度变化的特征;其次,和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无法准确地预知明天又会发生什么。第三,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世界已经被融合到一个地球村里,世界变平了。最后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中国经济增长所引发的全球力量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我们本土自主创新的挑战。再过二十年,我们现在拥有的所有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全部丧失,那时候,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只取决于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样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哪些要求?对这个问题,仍然可能有一千个答案,但比较形成共识的,同样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你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教育程度越高,你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就越大。其次,你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将会被迅速淘汰;第三、你必须具备能够对所有新资讯进行透彻理解和快速处理的能力。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你必须要形成准确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应对无法预料的情况;第四、你必须具备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前瞻性地预见未来的变化,并预先做好相应准备。
    上述四点,实际上是后工业时代判断人才的标准,并相应地对各类人才进行了区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整个社会的人才形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型的结构。在金字塔的底端,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中端,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在高端,是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在顶端,是数以十万计的拔尖创新人才;在这个金字塔的顶尖部分,是各行业的领导者。对应上述四点要求,你的能力越高,你在人才金字塔中的位置就会越高。
    针对这四点要求,不同的教育机构承担了不同的人才培养使命,尽管每一所学校可能都想培养最顶尖的人才,这代表了它的教育质量。但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要培养最顶尖的人才,也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培养最顶尖的人才。它只能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时间、办学特点、办学实力来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的人才。对于北京大学来说,它只培养人才金字塔的顶尖部分,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就是领袖人才。这是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了成为领袖人才,你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
    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你要选择一个最好的综合性大学。这是方向。俗话说,男怕站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方向选错了,你即使作出再多的努力,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还可能越努力距离目标越远。
    为什么选择综合性大学?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大学不可比拟的综合优势。首先,综合性大学具有多学科的广度。大学的学科越齐全,学生的视野就会越宽广,就越容易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发散性思维的力量就越强;其次,综合性大学更容易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现代社会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体系,形成于上个世纪的学科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创新点往往来自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综合性大学为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三、文理并重使综合性大学具备了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而基础研究是决定一个国家和社会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最后,综合性大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与模式。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上述优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些传统工科大学纷纷转向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应当说,这些建设是富有成效的。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大学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教育机构。一所大学在上百年时间里形成的传统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大的变化。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传统,不可能通过短期内建立一些学科,引进几个人文教师,开设几门人文课程就可以实现。它是一个慢慢形成的场域,要靠几代人一点一点的心血和智慧凝结而成。一旦大学要进行某种根本性的变化,必然会打破原有体系的稳定,破坏原有的结构,反而会丧失原有的优势。正是这一点使得大学间的模仿和复制变得异常艰难、复杂和漫长。哈佛和耶鲁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才达到牛津和剑桥的水平,成立于1892年的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获得了世界级一流大学的赞誉。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这里我想再强调几点:一是有不等于是。一所大学也许可以建立几个原先没有的学科名称,但是,这不等于学科因此就齐全了。学科的建立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二是学科齐全不等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它需要学科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才能实现;三是文理必须并重,某一方太弱都不可能成为综合性大学;四是有些学校提出建设小而精的文科。在学科建设的问题上,实际上小很难做到精,它无法具备学科建设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一旦你选择了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并且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顺利地进入大学学习,接下来你需要考虑的第二步是,在综合性大学里你应当培养起哪些素质?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应当培养起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没有独立思考,就谈不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反过来,有了批判性思维,能够进一步强化思考的独立性。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是此后从事一切工作和事业的基础。追求独立是一个人的本能。你看,出生不久的孩子一旦学会走路,总是喜欢挣脱大人的怀抱自己去走;进入青春期,就会有叛逆心理;工作以后,就要追求经济上的独立。动物也是这样。小鸟的翅膀长硬了,就要自己去飞;小老虎长大了,就要自己去觅食。独立是一个生物体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标志。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其他什么人,就在于你的独立性。人之所以不愿意做奴隶而要去成为自由人,佃户终日劳苦也要拥有自己的土地,也就在于独立性。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也是这样。依附没有出路,自由才有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性是一个最低要求,同时,它也是一个最高要求。因为它很难做到。它总要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总是迫使你很难保持独立性。但对于想成为领袖人才的人来说,独立性又是必须的。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本身只能做一个追随者,又怎么能带领其他人朝着一个目标奋斗呢?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听话出活,也有很多人以此为荣,以为是一个大优点。我必须明确地说,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不符合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它的问题就在于它以牺牲人的独立性为代价。也许在短时间内你可以获得某些看得见的利益,但时间长了,你将慢慢变成一个听话的机器,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听话出活也许没什么错,但关键在于,听谁的话,出什么活。用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的话说,这种理念和教育方式也许对培养工程师和中级政府官员非常有效,但是可能并不适合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和创新精神的精英。
    其次,你应当培养起宽广的视野。这是领袖人才必须具备的优秀素质之一。见多才能识广,居高才能临下。张艺谋是艺术界公认的领袖之一。当被问及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张艺谋的团队评价说,这是因为张见过了最好的东西,所以他知道什么叫最好。这个评价非常深刻。只有具备广阔的视野,当你在面临无法预料的局面时,你才能迅速辨清方向,知道从哪里入手去解决问题,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宽广的视野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它意味着你必须见过足够多的东西。你既知道好东西是什么,也知道不好的东西是什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什么都见过,也就见怪不怪了。其次,你必须见过足够好的东西。只是见得多还不行,你还必须见过真正的好东西。就好比鉴宝,你得见过真正的宋瓷,才分得出真假,才敢一锤子把看上去很真的东西砸碎。第三,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你还必须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解读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技术的问题都比较好办,真正难以解决的是文化、思想和宗教问题,这些才是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你具备综合开阔的视野。
    第三,你应当奠定扎实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和植树造林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性。土壤越肥沃,树木才可能生长得越快越好,越能成材。教育也是一样,基础越扎实,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才会越高,越能成才。现在很多同学学习书法,为什么一定要从楷书学起,而且一定要从“颜、柳、欧、赵”等前辈大家学起,就是因为,楷书是一切书体的基础,只有把楷书的基础打好了,日后才能触类旁通,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甚至形成自己的体。反过来,如果没有打好楷书的基础,就先去学什么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可能刚开始还能学得像,但是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遇到瓶颈,很难取得什么成就。扎实的基础同样也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它意味着你必须花的时间足够多,学得足够深,足够难。别人学一年的东西,你可能需要学两年;别人学D类数学就可以了,你可能一开始就要学A类;其次,它意味着你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甚至是原典文献。真正的基础实际上来源于此;第三、它意味着你必须经受过系统的训练。训练是否系统的结果大不一样。系统的训练会有效培养你的洞察力、敏感性和缜密的思维,使你看上去有一种厚重的感觉。
    第四,你应当学会选择的能力。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选择机会的空间增加。传统社会是一元的,现代社会是多元的;传统社会是被动服从,现代社会是主动选择;传统社会是从一而终,现代社会是分化裂变。因此,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一种是你要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多项本领。你要拥有一个百宝箱,遇到哪一类问题,就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哪一类办法;另一种是你要学会在众多的机会中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机会。为什么要学会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你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等都很有限。就像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一样,当你选择了一个机会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你不可能同时选择另一个机会。所以萨特说,选择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经济学称它为机会成本,也就是当你做一件事而不得不放弃做另一件事时所放弃的收益。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众多的机会中选择一个能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机会。这两种素质,只有在综合性大学中才能培养出来。
    第五,你应当掌握思维的方法。同学们现在都非常关心分数。我非常理解。因为考不到一定的分数就上不了北大。每天我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的来信。他们向我讲述他们的理想、抱负和现实的差距。但同学们将来进了大学就会了解到,实际上,能力远比知识重要,知识远比分数重要。分数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这不单单是我的发明。《耶鲁1828年报告》是一份对美国本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报告,至今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份划时代的报告中区别了两个非常深刻的概念:思想的“方法”(discipline)和“内容”(furniture)。掌握一门专业的知识,就是获得“内容”。在这万变的世界中没有永久的价值。想要成为商界、医学界、法律、政治和学术领域的领袖,学生们需要的是“方法”,就是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面对新的挑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你必须在大学里掌握捕鱼的方法。
    第六,你应当具备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昨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谈他招收学生的标准。我看了以后深有同感。因为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在这些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看学生有没有好奇心。宾大的教授相信,只有有了好奇心,你才可能为你即将从事的事业倾注全部的心力。人类文明史上的所有伟大创造,都是来源于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根本动力。美国为什么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日本为什么衰退了?因为他已经丧失了这种创造精神和能力。中国怎么办?再过二十年,当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现有的劳动力竞争的比较优势将全部丧失,那时候,决定国家和个人地位的,就只能是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了。
    第七,你应当学会沟通和交流。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任何人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某项工作,必须依靠团体的协作。正因为如此,大公司、政府机关、甚至是学术科研机构,也越来越强调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它在今天看来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你必须学会宽容,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能够使用清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阐明你的观点,并让他人能够了解、理解甚至是接受你的思想和意见。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能够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人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压力,从而生活得更有质量,也更有品位。
    第八,你应当培养起远大的理想。很多人说,现在已经是一个没有理想的时代,都在忙着数钱了。问题在于,最穷的人可能就是这些人,穷到只能去数钱的地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中国社会的确呈现出的一些病态特征,三十年来,我们拼命地向前奔跑,但从来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这么跑,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这不是中国将一直持续的特征。也许当你们成长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将会回归到正常的状态。只有有理想的人才能带领大家一起跑,成为领导者;没有理想的人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做一个追随者。
    如果以上述标准来衡量,那么,在中国,能够提供培养领袖人才的大学,可能只有北京大学。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阐明这一点。
    首先来看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一点,几乎就是北大和北大学生的标志。如果十个人在一起讨论问题,九个人意见相同,唯一提出不同意见的一定是北大的学生。即使他也同意其他人的意见,但他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十个北大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那可能会出现十一种观点。因为第一个人在讲完自己的观点后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又提出新的观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原因是传统的力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几乎就是北大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在这方面,我只举一个例子。同学们现在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三十年来我们差不多少生了5亿人口,才有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但是,控制人口的国策最早是由北大校长马寅初先生提出的。由于这个政策和毛主席的“人多力量大”观点相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全国人民都反对他。面对架在家门口的高音喇叭,马寅初先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辉映千秋的文字:“我虽年近八十,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绝不向专以力压人而不以理服人的人投降。”这种精神传统必须依靠时间的锻造。另外一个原因是有没有一个宽容活跃的环境。北大的课堂,特别鼓励学生挑战老师的权威和观点,老师和学生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研究探讨问题。这一点在其他学校很难做到。特别是工科学校。因为工科尤其讲求权威和服从。如果不服从就会乱套。所以当有些学校的教授也认识到这一点提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时,我特别表示怀疑。因为在一个整个都是听话出活的工科环境里,培养批判性思维只能是一句空话,说说可以,做是万万做不到的。当然有人说,这个特点可能使北大的学生不受单位和社会欢迎。但我们要注意到,我们所提的要求是领袖人才,而不是一般性的人才。对于领袖人才来说,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比听话出活的执行力更为重要。而且现在毕竟和以前不同了,我们的国家更加开放,也更加民主,我们是在和全球人才一起竞争。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你的价值。
    其次,宽广的视野。北大学生的视野为什么比较宽广?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一个是北大的学科最齐全,而且文、理、医、工各学科的力量都很强,不存在瘸腿的情况,你想学的任何东西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名师。另一个是北大和外界的联系最紧密。这一点首先要归功于北大的讲座。北大每年有一千多场高水平的讲座,平均每天有四到五场,学生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观点和思想的撞击。另一点要归功于北大在国际上无以伦比的影响力。各个国家的政要、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大师造访中国,一定要访问北大。所以北大学生有各种机会接触到国际上最前沿的思想和观点。最后一点要归功于北大学生自己。北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思维非常活跃,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砥砺,相互启发,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第三,扎实的基础。北大的课堂,非常强调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要求比其他学校要高。比如,同样是学习计算机学科,北大学生要学习两年的数学和物理,以奠定他们扎实的数理基础;但其他大学的计算机系对学生在数学和物理的要求要低得多,只学一年就可以了。因此,北大计算机系的同学往往能够自己提出方向,但其他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必须在方向指明之后才能进行程序设计。之所以会有上述区别,原因仍然在于学科不同。北大计算机系更强调理科背景和创新能力,而其他大学的计算机系更强调培养程序设计师。对于程序设计人员而言,学习一年的物理和数学足够了,多学也没有意义。但对于计算机领域的领袖人才来说,一年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微软、IBM等大公司中,其他大学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很多,但中国唯一能够在计算机领域进行自主创新的人是王选和他的方正,现在还有程旭和他的“中国芯”。其他大学的校办企业都只能仿制机器,自主创新的事情做不了。
    第四、学会选择。在北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行动,它同时还是一种文化,尊重选择的文化。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机会,老师们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实际上,整个元培计划就是一个鼓励学生不断选择,不断试错的过程。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在大学,多经历失败和挫折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是一件好事。但到了社会上就不行,失败越少越好。因此,在大学里多失败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进入社会以后少失败。而学生们也就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自己学会选择的能力。
    第五、思维的方法。北大的老师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在一个知识更新速率不断加快的时代,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因此,在北大的课堂,老师们在第一讲就会告诉你这门课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还不断根据讲授的内容,带领学生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和开展研究的,启发学生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研究习惯。除此之外,很多基础学科还专门开设了方法论课程。比如,社会学系就给全校学生开设了《社会学方法论》的选修课。
    第六、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思维活跃是北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这种活跃思维的养成是和北大本科教学的民主精神息息相关的。在北大,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匪夷所思,培养他们的直觉、猜想和洞察力。无论学生提出怎样古怪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老师们都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所以,北大二年级的本科生能够就打水问题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经济学论文,发表在经济学界最高学术期刊《经济研究》上,这并不奇怪。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创新精神,信息管理系的李彦宏才能创造出“百度”这样的公司,并成为亿万富翁。
    第七、沟通和交流。北大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和平台,它提供了各种各样沟通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学生社团,还是课堂讨论,甚至是临睡前的卧谈会,都使学生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特别是,国际化的校园和世界课堂的开设,使北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一起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大传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很多学生毕业后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学长对他们成长道路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比老师来得还要深远。
    第八、理想主义。北大人似乎天生有一种特殊的理想主义气质。一旦配上北大校徽,他们顿时就有了一种被选择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即使是像堂吉诃德一样也在所不惜。很难说清楚这种气质从何而来。也许这是历史赋予的必然?因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和北大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北大人的理想主义,尽管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从根本上说,他是为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而存在的。这往往使他们和当下的现实有那么一点点距离,而在历史中获得更恒久的价值。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的北大是不能用语言去描述和刻画的。这使得北大之外的人很难去把握和理解这样一种存在。然而,一旦你进入这所校园,在未名湖畔生活得越久,你对它的爱也就越深。凡是进入北大的人,连同他们的家长,终身都成为北大的信徒。这是已经内化为身体和骨子里的信仰。我常常在想,北大真正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这片不大的园子能成为那么多精英人物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为什么有的人一提到北大就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可能就在于,北大给你的是一种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领悟,而不是被培训,被训练的。这种文化品质必须经过上百年的锻造才能形成,不是短期内能够制造出来的。
    所以你看北大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王选、李克强、李彦宏、俞敏洪,等等。他们的存在,不是改变了一个时代,就是改变了一方土地,要么就是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这是北大奉献给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最好的礼物。
    归根结底一句话,选择北大,就是选择成为领袖。现在,你准备好了吗?
    

 
文章来源:北大招生网首发
 

北京仁慧书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仁和万物,慧济天下
仁慧教育服务专线:400-606-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