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园,博雅人

[日期:2010-12-13]   来源:慧  阅读:5408次
● 北大招生网  更新时间: 2005-05-23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燕园情》
    
    ☆济济多士,名家风流☆
    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开办迄今,……四方来学者,日益以众。……夫以济济多士,萃集一堂,研究学术,砥砺德业,本互助之精神,作他山之攻错,彼此情宜,实有联结之必要。
     ——蔡元培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科学技术领域和工程技术及管理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北大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2位,分布在数理学部18位、化学部9位、生物学部10位、地学部9位、技术科学部6位,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分布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位、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1位、医药卫生工程学部5位。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中选举产生,院士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北大现有14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是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的一项重点内容,高校设置文科资深教授并给予与两院院士相应的待遇。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等22位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分布于14个院系。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是建国以来我国支持强度最高的基础研究专项;973计划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对项目的执行全面负责。项目依托单位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提供项目执行的相关条件保障。截至2005年底,北大有19位教授22次出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旨在延揽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提高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是教育部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截至2006年初,北京大学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8人,讲座教授40人,两项都高居全国高校首位。值得指出的是,全国前两批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中,北大共有17人(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9人);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加里•贝克尔、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受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了完善人才资助体系而新设立的资助计划,选拔以优秀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人员结构合理的研究机体给予资助。北大现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群体11个,居中国高校首位。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为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迄今,北大以14个团队位居第一。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旨在资助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北大迄今共有118人获得该项基金,数量为全国高校之首。
    
    ▲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是以培养年轻一代学术带头人为主要任务的基金计划,于1993-2003年实施,北大教师中入选该计划的自然科学部分48人,人文社科部分26人,两项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04-2007年两次评选,北大共入选该计划人数128人,居全国高校第一。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科技委是国家教育部指导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北京大学四位教授担任科技委委员,委员人数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其中韩启德院士、林建华教授担任副主任;科技委下设十个学部,其中数理学部挂靠在北京大学,16位北大教授受聘学部委员,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是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北京大学吴树青教授担任主任,厉以宁教授担任顾问,现有17位教授受聘委员(不含顾问),总数居全国第一。
    
    ▲“何梁何利科技奖”得主
    “何梁何利科技奖”由香港何梁何利基金设立,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是我国最重要的民间科技奖励。北大教师队伍中已有38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徐光宪教授先后获得进步奖和成就奖),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全国高校共6位教授获得科学技术成就奖,北京大学侯仁之、徐光宪院士名列其中。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
    《世界商业评论》杂志2004年评选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大经济学家”中,北大四位教授林毅夫、厉以宁、张维迎、邹恒甫入选,包揽了内地所有在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同时当选的吴敬琏、樊纲等亦为北大兼职教授。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在中国法学会举办的历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中,北京大学陈兴良、张守文、陈瑞华三位教授当选,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二(并列)。
    
    
    
    ☆百年北大,学术为先☆
    我以极诚挚的意思,祝本校学术上的发展,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李大钊《本校成立第二十五年感念》

    
    
    ▲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1个。其中文科29个,理科52个:含理科27个,工科8个,医科17个(按二级学科计为19个)。在全国共96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北大显示了绝对性的优势,无论是总数(比第二名多32 个)还是大理科(包含理工农医)的学科数,以及理科、医科、文科(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一级学科评估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一级学科评估(2002-2004)中,北京大学参评的33个一级学科全部名列前八,其中11项在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排名前五(29项)和排名全国高校第一(14项)的学科数居全国之首。值得指出的是,理学领域在全国高校中以七项第一(数学、物理学、化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两项第二(天文学、地质学)显示了北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卓越实力;医学领域5个学科全部进入三甲;人文学科领域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四个学科全部名列第一;工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分别有三个和八个学科名列前五。
    就单项指标而言,根据对同行专家反馈的调查信息而得出的学术声誉一项中,北京大学有20个学科的学术声誉居全国各科研机构之首,全部33个一级学科学术声誉全部排名前五;共有12所单位的16个一级学科在四个单项指标上全部排名第一,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的数学、化学、历史学和外国语言文学4个一级学科,显示了在该学科全面领先的实力。
    
    ▲国家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因其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获得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全国高校教师中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我国最高层次的科技奖励。北京大学历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49项)以及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总数(21项)为全国高校第一。北京大学并有多项优秀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包括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第一单位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
    
    ▲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在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历年评选(1998-2006)中,北京大学(含医学部)独立完成项目14项,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另北大参与的两项成果也入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迄今唯一一次),北大共获18项奖励(其中包揽两项特别荣誉奖,以及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无论获奖等级还是获奖数量均为全国高校首位。
    2003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共有30项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7项),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其强大实力和独特的优势,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北京大学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个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其中三个建设中),7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其中四个以北大为依托单位),6个卫生部开放实验室,2个卫生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15个国际合作建立的实验室,构成完整的科研机构体系。
    近三年的实验室评估:在科技部委托国家基金委组织的化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在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数理、地学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数学与应用数学、重离子物理、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均被评为优秀(全国共5个),生物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分子心血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评估为优秀。
    
    ▲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在2003年教育部的评估中,北大原有的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部通过,其中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被评估为优秀;新申报的三个基地也成功入选,从而使北大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总数达到了13个,居全国第一(全国共127个)。
    
    ▲进入全球前1%研究机构的科学领域
    根据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科学引文数据库(SCI)截止到2005年10月的统计,按全球10年内某个机构发表论文的被引文情况,北京大学(含原北京医科大学)共有9个研究领域跻身全球引用前1%排行榜,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植物与动物科学、临床医学。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1999年至今举办的七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每次不超过百篇)中,北京大学共有53篇论文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并列)。在2005年的评选中,以8篇入选居全国高校首位。
    
    
    
    ☆天下英才,揽而育之☆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21世纪的复兴,中华文明再次由衰而盛,中国有可能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同时成为世界的学术中心,中国将会迎来世界级大师辈出的时代。北大作为中国的学术中心,北大在培养世界级大师上更应该是责无旁贷。……一位想成为大师的学者除了要有孟子所说“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而且,还要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使命感,只有具有这样大的使命感的学者才会有纵的历史观和横的全局观,才有可能培养出王阳明所形容的“大如天”的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同时,要成为一位大师也要有孟子所说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气。
     ——林毅夫《学问之道》

    
    
    ▲学科覆盖
    北大现有本科生专业101个,硕士点224个,博士点202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学科设置覆盖理学、工学、医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十个学科门;北大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大类招生
    按院系招生和培养是进一步深化北大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方针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科调整和整合,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狭窄的弊端。新生进入北大后只进入院系而不立即进入专业,在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时进入学科领域,学习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
    
    ▲元培计划
    “元培计划”(Yuanpei Pilot Program)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是北大重大的教学改革计划,目的是进行本科生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元培计划”采用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元培试验班”的学生进入的将是“全面”的北大,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北大丰厚的教育资源:元培计划班的学生进入北大不分院系和专业,一年半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自己对学校专业的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构想等方面,原则上在学校内部自由选择专业;元培计划现有34位导师来自北大21个院系,全部为各院系资深教授或院系领导,其中包括两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五位北京市教学名师。元培导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选择专业、贯彻元培计划的教育理念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元培计划”一经推出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新生,高考中许多高分学生都对元培班情有独钟,元培班4年来已经招收了省市高考第一名21人、国际奥赛奖牌得主8人。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北大所首倡,其本质是个性化教育。目前北京大学大部分院系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北大各院系,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为了因材施教。导师既不是研究生导师也不是班主任,而是顾问教师。其职责在于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尤其是在北大的学习、生活,指导学生选课、选择专业方向;鼓励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早进实验室适当参与科研工作,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熏陶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本科生一个导师管3-5个学生,可以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莙政基金、泰兆基金、校长基金&研究课程
    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是北京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目前大学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的一种变革。为此,学校专门设立基金,通过基金申请促进学生参与科研。目前,北京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基金”只要有三项:李政道先生及其亲属设立的“莙政基金”、香港泰兆基金会在北大设立的“泰兆基金”以及2000年学校设立的“北京大学资助本科生科研的校长基金”(简称“校长基金”)。通过资助入选的优秀本科生,帮助他们了解和获得基础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的训练和经验,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创造能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教务部在本科课程中增加“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Supervised Independent Study)课程和“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Directed Group Study )课程(简称“研究课程”),将参加以上三项“基金”资助研究项目的学生确定为该课程的选修者。学校从各院系聘请一批资深教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
    
    ▲双学位/辅修体系
    为培养跨学科的知识复合型人才,在校本科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选读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目前,北大开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经济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微电子学;电子商务;化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历史学、世界历史;哲学;国际关系与对外事务;社会学;社会工作;电子政务;艺术学等双学位(含辅修),以及行政管理、生物学、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多个辅修专业,学生获得主修专业的毕业证书,并在规定时间内修满要求学分,可获得双学位证书(前提是必须获得主修专业学位)或“北京大学辅修专业毕业证书”。学生可以根据主修专业,也可以根据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参加就业,或进一步深造。
    特别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开设的经济学双学位,全部由海归博士担纲授课,以其豪华的教师阵容、前沿的知识传递、严格的学术训练,深受北大同学的欢迎。
    
    ▲暑期学校/高级英语听说
    在暑期中开辟小学期、教学总体实行三个学期制度,是国际著名大学通行的做法。北京大学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课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安排各院系受校内外欢迎和有特色的基础课、通选课等选修性质的课程以及教学周期较短的前沿性专题课、原典解读课、研讨班等。暑期正值国内外多数大学的假期,为聘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优秀教师来北大开设特别课程和短期学术讲座提供了条件。2004年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延请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戴先哲开设《Dirac 算子与Atiyah-Singer指标定理》课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天文系教授霍金斯•约翰逊开设《恒星大气理论》课程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2005年暑期学校中颇具特色的是高级英语听说课程。这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全封闭、超强度、小班教学的全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每班由两名来自美国的老师负责,另有中方教员参与指导,通过小班教学、大型讲座、各种英语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及个别辅导、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在不断的练习和自学过程中自行得到提高。
    
    ▲光华管理学院: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
    为了培养最优秀的商业人才,今年光华管理学院将金融学实验班的培养模式推广到全院各专业。光华管理学院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后,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时间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开始选择专业,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分别进入金融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习领域。
    
    ▲国际交流
    北京大学是中国在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北大学子可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国际交流。北大目前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2004年北京大学共主办及与国外大学合办国际学术会议37次,迎来了上百所国外大学校长来访和大量世界知名的优秀学者前来讲学,为北大学子扩大国际交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同时,每年有80多个国家的近4000名留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在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的指导监督下,北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从2004年开始策划开展了“留学生辅导员项目”(TPIS),遴选部分中国学生成为留学生的辅导员,在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燕园的生活的同时,加强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使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共同进步、有所收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北大设立分校,每期派出约三十名学生到北大来学习,现在这一项目也邀请条件适宜的北大学生加入到该项目的学习中来,让北大和斯坦福的同学同堂上课、互通有无。
    另外,北大也为同学提供了到国外学习的机会,例如“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暑期学校”,将选派20名本科生参加耶鲁大学的暑期学校,北大同时通过校际交流选拔多名学生分别到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学习,此外的出国学习机会还有很多;就院系而言,地空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学生将分别有机会去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实习和学习,艺术学系在欧洲开设暑期课程,国际关系学院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展联合培养,被选拔的学生将获得两校学士学位,元培计划试验班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交流,每年互派10名学生到对方去学习。
    
    ▲主干基础课/通选课体系
    本科生主干基础课是北大本科课程设置中的两大支柱之一,学校筛选出372门基础课作为主干课,强调由学识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授来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并对确认的主干基础课实行主持人和主讲人聘任制。2000年底学校以课程建设立项的方式拨专款对主干基础课进行支持。
    另一方面,学校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该类课程以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为参考,结合北大的实际而设计,目的在于使所有的本科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广泛学习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其他学科领域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特点。通选课程共分5大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要求学生共选修16学分才能毕业。在现阶段,通选课可以起到改善本科生知识面过窄、专业倾向过强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为今后低年级普遍实行通识教育准备师资和课程。目前北大共开设约300门通选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素质教育&人文教育
    北大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要求文、理科学生互选课程,以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专门为理科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还非常重视美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至少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并成立了艺术学系,为全校学生开设艺术类通选和任选课,以及设有艺术学双学位。除开设相关的课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注重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如“中华文明之光”、“自然科学前沿”、“艺术与美育”,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活跃的学生社团也都彰显着北大浓厚的学术的人文氛围。
    
    ▲医学长学制教育
    为了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医学部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三个专业实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按照“八年一贯,本硕博融通”的原则,强调“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新生将在校本部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后,再回到医学部学习医学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学生一方面享有北京大学本部实力雄厚的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和优秀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另一方面也得到医学部卓越的专业培养,这是优秀学生学医的最佳选择。
    
    ▲附属医院和临床教学医院
    好的临床医学教育离不开优秀的临床教学医院。北京大学现有附属医院八所,包括北大一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三所综合性三甲医院和口腔医院、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三所专门性三甲医院;此外,北大还有12所临床教学医院,多为卫生部三甲医院,充分满足了临床教学的需要。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唯一曾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大学图书馆。现今,北大图书馆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藏书容量可达650万册,规模上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现有藏书568万册,居国内高校图书馆之首,古籍善本馆藏居全国图书馆第三,并有大量中外文期刊、电子书籍与期刊和网络数据库。“211工程”两个公共服务项目之一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管理中心以及“文理中心”设在北大图书馆。北大之大,也只有这样的图书馆能够匹配得上。
    
    ▲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大学现有国家基础科研与教学基地18.5个,包括9.5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大气科学、地质学、地理学、基础医学以及合办核物理学)和3个国家文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以及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家生命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 教育基地。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评估中,北大有6.5个理科基地被评估为优秀(全国共27个),3个理科基地被评估为良好,获得国家专项经费高居全国高校首位,比第二名多出约45%。另外,2003年文、史、哲、经济学基地全部以排名第一的结果被评估为优秀。
    2005年,北京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入选首批2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全国仅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有2个实验教学中心入选。
    
    ▲国家精品课程
    北京大学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003-2005)33门,其中理科14门,文科15门,医科4门,总数居全国第一。
    
    ▲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进行一次评选。在2001年的评选中,北京大学共有24项获奖,其中“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得特等奖(全国共两项);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等级,北大都名列全国高校之首。2005年,北京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上再创佳绩,获得特等奖一项(合作),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非第一完成单位获一二等奖共7项,北京大学获奖总数再次居全国高校之首。
    
    ▲国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003年中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颁布,共有100位高校教师获此殊荣。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数学科学学院丘维声、物理学院吴思诚、医学部祝学光4位教授当选。同时,共有北大学子17位和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学子2位当选,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同年,北京大学8位教授当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精品教材
    北京大学获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125项;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国优秀教材42种,以上两项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继2001-2003年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第一的成绩之后,2004年北大68种教材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名列北京市高校第一。
    
    
    
    ☆家在北大,爱在北大☆
    1948-1988,四十年北大生涯!生者和死者,光荣和卑劣,骄傲和耻辱,欢乐和喜,痛苦和泪,生命和血……“四十而不惑”,四十年和北大朝夕相处,亲历了北大的沧海桑田,对于那曾经塑造我、育我成人,也塑造培育了千千万万北大儿女的“北大精神”,那宽广的、自由的、生生不息的深层质素,我参透了吗?领悟了吗?我不敢肯定,我唯一敢肯定的是在那生活转折的各个关头,纵然再活千遍万遍,我的选择还是只有一个——北大。
     ——乐黛云《我的选择,我的怀念》

    
    
    ▲北大风物
    北大校园又称燕园,与圆明园、颐和园相毗邻,在明清两代曾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构成了全国高校最著名的景观之一“一塔湖图”。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正所谓“未名湖畔修身性,大师近旁好读书”。
    
    ▲讲座
    有人说:在北大,课可以翘,讲座不可不听。北大每年有上千场讲座,平均每天三场以上,有各院系延请知名学者开展的学术前沿报告会,也有面向全校的演讲和交流,可谓蔚然大观;登上北大讲坛的既有季羡林这样的大师泰斗,也有林毅夫这样的一流学者,有诺贝尔奖得主,有商界名流,有各国政要,也有名校校长。听讲座,已经成为北大学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团
    北大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现有理论类、实践类、文艺类、体育类社团共120个,是北京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学期伊始,各社团的招新活动号称“百团大战”。几乎每个北大学生都有社团活动的经历,志同道合的同学可以组建自己的社团。以社会公益为宗旨的爱心社、中国民间登山运动最有实力的登山团体之一的山鹰社、中国最早开展大学生自行车运动的民间群众组织之一的自行车协会、建立中国第一家民间骨髓库的阳光志愿者协会等为代表的品牌社团,已经成为北大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大讲堂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是目前国内高校中最大的、设施最齐备、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讲堂,在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讲堂本着“服务师生”的宗旨,成立五年来引来了大量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体前来演出,例如中央芭蕾舞团每年在北大要上演十场以上,包括“法国文化年”开幕式演出芭蕾舞剧《希尔薇亚》、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均在北大大讲堂进行全国首演;今年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携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也选择在北大大讲堂进行高校首演;中国爱乐乐团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分别相约五四音乐会和新生音乐会,年年踏进北大;钢琴家傅雷先生、朗朗、小提琴家盛中国先生国际著名演奏家等都曾走进大讲堂开专场音乐会;去年年末俄罗斯芭蕾舞剧院更是在北大连演七场,上演了包括《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世界一流剧目。北大大讲堂始终奉行“高品味,低价位”的原则,使得北大师生都可以受到精品艺术的熏陶。
    
    ▲十佳教师
    学术在北大代代相传,积淀深厚,一方面是因为北大学子不断追求真知、求实创新,继承前辈的学术传统而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有一大批站在学术前沿、关心学生成长、传播科学精神的北大名师。1995年开始,由北大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共同举办一年一度“我爱我师”——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暨“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为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中,学生们制作爱师墙,展现他们热爱的老师的精彩;评比大会上,各院系学生代表会聚一堂,通过民主投票评选出自己爱戴的老师;在元旦晚会上,由校长与学生代表一起向十佳教师隆重颁奖。“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十佳教师评选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成为北大师生传递和交流情感的纽带。曾有“十佳”获奖教师都骄傲地说:“在我所获得的所有奖中,我最重视这个奖,这是我的学生给我的最高奖赏。”
    
    ▲未名诗歌节
    “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躺在水底”,北大历来就是诗歌的国度。从80年代初开始,未名湖诗歌朗诵会成为历代北大诗人及五四文学社的一项事业和使命,直到1999年它被命名为诗歌的节日延续至今。一年一度的未名诗歌节是中国当代诗坛的盛会,也是北京大学的传统诗歌盛事,其宗旨是承继北大诗歌传统并促进其更新发展,推动当下诗坛的交流互动,展示“新境地”之下的汉语诗歌,尤其承担着活跃校园文化,展示校园原创诗歌创作成果的责任。每年的诗歌节都邀请到一大批当代中国最优秀的诗人和著名的诗歌研究专家与会,诗歌朗诵会、诗歌讲座、诗歌论坛,未名诗歌节乃是北大人灵魂交流的最佳契机。
    
    ▲十佳歌手/演讲十佳/北大之锋辩论赛……
    北大校内每年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十佳歌手”、“演讲十佳”和“北大之锋”辩论赛。1990年开始举办并持续至今、经久不衰的“十佳歌手大赛”是一个展现青春魅力、抒发真挚情感的舞台,同学们可以尽情地用歌声表达自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故土、生活的热爱,同时还鼓励了校园原创音乐的发展,培养了校园音乐艺术的氛围,成为每年一度的北大学子的一道文化大餐。激扬文字、驰骋思想——北大素有辩论和演讲的传统,“北大之锋”辩论赛和“演讲十佳”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校内各系的高手一年一度云集于斯,围绕紧扣时代热点的题目大展口才,任自由的思想驰骋,任理性的光辉闪耀,充分展示雄辩和演讲的魅力。
    
    ▲挑战杯/创业大赛/建模大赛……
    北大的学术实践活动同样丰富多彩。“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是校内规模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科研作品竞赛活动,是北京大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最高奖。设立这一奖项的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全面发展、迎接挑战。“挑战杯”竞赛给同学充分的自由空间开拓思维,发挥想象,发掘潜力,实践想法,最终证明价值,因而年年都吸引了众多科研爱好者同场竞技。“北大科技园杯”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创业大赛为载体积极拓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的渠道,“江泽涵”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较量以数学知识为引导、计算机运用能力及文章的写作能力为辅的综合能力,此外还有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定向越野等多种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良好平台。
    
    ▲社会实践
    北大学子绝对不是只呆在象牙塔内,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北大学子从来就有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他们与时代共呼吸。每年都有大量同学走出校门,参加实践,直接接触社会,以理性、现实、积极的态度认识中国社会真实面貌,以敏锐的视角、先锋的姿态,深入而广泛地关注社会现实国情,足迹遍及中华大地各个角落。仅2004年的暑假,北大就有200多个团队分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关注农村、关注西部、关注东北、关注科教、关注环保……,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精神家园,人才辈出☆
    这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
    这是一片自由的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
     ——谢冕《永远的校园》

    
    
    ▲院士
    百年北大,在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北大校友近500人,其中北大学子逾300人。
    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评选中,至少有11位北大学子当选。值得指出的是,在全部81位院士中,仅有四位没有国外留学经历,完全中国自己培养。其中两位是前清进士,而另两位分别是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国学大师顾颉刚和1922年入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师从王国维,后来与老师同列甲骨学家“四堂”之一的董作宾。
    另据统计,北大学子中有32人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占中国内地当选该院院士总数的1/4强。
    
    ▲中国近现代学术奠基人
    中国原子能之父钱三强
    中国数理逻辑奠基人胡世华
    数学大师樊畿
    力学大师、中国近代力学研究奠基人之一郭永怀
    中国声学研究奠基人马大猷
    固体物理学大师、国际声子物理学、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黄昆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唯一一位完全由中国培养的“两弹一星元勋”)
    中国近代分析化学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王?
    中国理论化学奠基人唐敖庆
    世界首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第一完成人钮经义
    中国近代生物学奠基人秉志
    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驌
    中国神经生物学奠基人之一汪敬熙
    中国生理学的开拓者之一蔡翘
    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潘菽
    中国神经生理学奠基人张香桐
    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奠基人孙云铸
    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
    古人类学创始人、“北京人”的发现者裴文中
    古植物学主要奠基人斯行健
    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多座油田发现的主要理论奠基人黄汲清
    地学大师、中国地球化学奠基人、核子地质学创始人侯德封
    “黄土之父”刘东升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刘光鼎
    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陈华癸
    中国机械工程学奠基人刘仙洲
    华语印刷出版业划时代人物、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
    中国神经外科奠基人的王忠诚
    “中国手外科之父”王澍寰
    中国现代运动医学的创始人曲绵域
    我国中药药理学开创人之一的李连达
    中国儿童血液病权威专家胡亚美
    中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之一沈渔邨
    国学大师、哲学泰斗、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
    国学大师、古史辨创始人顾颉刚
    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罗常培
    语言学大师、《新华字典》主编、汉字简化方案主持人魏建功
    语言学大师、《现代汉语词典》主编丁声树
    民族语言学、汉语方言学大师袁家骅
    德语大师冯至,俄语大师曹靖华
    红学大师俞平伯
    哲学家张申府、张东荪、任继愈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胡绳、潘梓年
    新儒家代表人唐君毅、牟宗三
    外国哲学史家、海德格尔在华唯一亲传弟子熊伟
    历史学大师傅斯年、陶希圣、毛子水、姚从吾、范文澜
    宋史奠基人邓广铭,蒙元史泰斗韩儒林
    甲骨学家“四堂”之一、甲骨断代学创始人董作宾
    甲骨文大师胡厚宣
    考古学大师徐旭生、黄文弼
    理论社会学奠基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先驱孙本文
    政治学家、社会学家许德珩
    新闻学泰斗徐宝璜
    法学家张志让、张耀曾、周炳琳
    经济学家赵迺抟、千家驹
    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王光祈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国家最高技术奖设立以来共颁予九位科技工作者。其中有北大校友五位,他们是:吴文俊(1951年回国在北大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调至中国科学院),王选院士(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至今在北京大学任教)、黄昆院士(1945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1951-1977年在北大任教)、刘东升(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
    在由中国工程院倡议主办、95位院士推荐评定的25项“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中,北大学子在其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举例如下:
    排名第一:两弹一星
    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北大校友占12位:钱三强、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赵九章、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于敏、周光召、彭桓武。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北大技术物理系为国家核工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中走出了王乃彦、张焕乔、王世绩、钱绍钧、潘自强等多位院士。
    排名第二,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
    北京大学王选教授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引发了一场我国印刷业的技术革命,带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被誉为“当代毕昇”。现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 90%的市场;以及 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排名第三,石油;排名第十,钢铁;排名第十三,地质勘探与资源开发;排名第二十二,稀有金属和先进材料的开发应用;排名第二十五,采煤工程
    在25项“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中与地质学有关的5项中,北大人无不扮演了重要角色。北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地质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上半世纪中国培养的杰出地质学家有一半出身北大: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评选中当选的5位地质学家全部为北大校友;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次评选的地学部24位学部委员(现为院士)中有北大学子14位;1957年和1980年增选的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北大学子(含西南联大)也占去半壁江山。尹赞勋、冯景兰、孙云铸、田奇隽、侯德封、乐森璕、俞建章、王恒升、许杰、何作霖、黄汲清、李春昱、高振西、赵金科、张文佑、孙殿卿、叶连俊、岳希新、郭文魁等一大批为中国地质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均出身北大;除地学部之外,北大学子中还有炼油工程技术专家陈俊武院士、李大东院士、石油地质勘探专家翟光明院士、稀土化学专家苏锵院士等。除在学术上取得重要成就之外,还有:
    孙越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采石油的中国人,号称“煤油大王”,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
    丁道衡: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
    常隆庆:攀枝花铁矿发现者、被誉为“攀钢之父”。
    排名第五,传染病防治
    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FRCP)和欧洲科学、艺术、文学科学院院士顾方舟(1950年毕业于北大医学院),毕生致力于“脊灰”的研究。他和同仁们先后研制成功液体和糖丸二种剂型“脊灰”减毒活疫苗(Sabin型),研制成功“脊灰”单克隆抗体反向被动血凝及血凝抑制诊断试剂盒。他还组建了疫苗生产与研究基地——医学生物学研究所。2000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日本京都宣布:西太区(包括中国)已无脊灰存在。
    排名第七,大江大河治理和开发
    我国现代水利事业奠基人李仪祉(京师大学堂毕业),是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创办中国第一个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和水工实验室,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前身)创始人;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水利厅厅长期间,主持陕西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
    我国现代水利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张含英(1919-192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秘书长、总工程师和委员长,建国后长期担任水利部副部长,参与领导全国水利水电建设。2002年在中国水利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张含英被授予水利功勋奖(全国仅四位)。
    排名第八,铁路
    石志仁(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科预科),铁路机械专家。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全国总机厂厂长,平津铁路局局长,建国后长期任铁道部副部长。是当代中国铁路自行设计制造机车车辆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发起人之一。
    排名第十二,电信工程
    常迥院士:无线电工程学、信息科学家。长期从事无线电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信号与系统、天线理论和发送技术等方面造诣精深。
    王圩院士:半导体光电子学专家,为我国光纤通信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林金桐:其“光纤激光器放大器的开拓发明研究”被世界公认为“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今天全世界海底和陆地新一代的光纤系统已经全部应用了光纤放大器。
    刘韵洁:中国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的重要奠基人、邮电部数据通信局局长、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院长,1998年10月5日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50位精英之一
    丁健:在他领导下的亚信集团先后承建和参建了中国电信ChinaNET、中国联通UniNET、中国网通CNCNET、中国移动IP骨干网CMNET等中国Internet 四大全国骨干网工程,在中国互联网工程建设领域中拥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
    排名第十六,计算机
    杨芙清(1955届,1958届研究生):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
    高庆狮(1957届):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我国第一台十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被誉为“功勋计算机“的109丙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我国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原理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
    沈绪榜(1957届):长期从事航天计算机及其国产芯片实现的设计工作,先后主持中国第一台TTL 电路国产弹载计算机、PMOS MSI电路国产弹载计算机、NMOS LSI电路微计算机的设计与研制;参加领导了运载火箭计算机的总体逻辑设计。
    周巢尘(1958届):计算机软件专家。我国分布式程序设计理论研究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其提出的时段演算,为实时系统的形式化设计和验证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张景中(1959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在自动推理领域,提出“消点思想”,给出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自动生成几何定理的可读证明的算法和程序;研究开发出几何专家系统。
    何德全(1953届):北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信息安全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主持领导大型信息系统等工程建设,为系统的建成、组织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新贵(1960届):我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少将。在我国最早开发成功宏汇编系统,长期担任我军大型软件工程“军用共性软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
    李未(1966届):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副组长,在“结构操作语义及并行性”研究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国杰(1968届):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主持研制成功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天演系列计算机。
    排名第二十一,外科诊疗
    北京大学医学部培养了一大批外科专家、权威,包括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手外科专家王澍寰院士、泌尿外科专家郭应禄院士等。
    
    ▲教育界
    北大学子中涌现了近四百位大学校长,遍及中国各大名校正校长,包括: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徐旭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顾方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复旦大学校长张志让、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管惟炎、浙江大学校长钱三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周其凤、南开大学校长滕维藻、北洋大学校长刘仙洲、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胡庶华、武汉大学校长刘秉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兰州大学校长聂大江、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等。
    
    ▲外交界/司法界/金融界/新闻传媒界
    北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外交人才,前后两任外交部长唐家璇和李肇星、前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周南、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凌青等均出身北大;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大学子中有至少45人出任驻外大使。此外,迄今已有近20位北大留学生校友出任过各国驻华大使,现任印度外交部长纳特瓦•辛格、埃塞俄比亚议会联邦院议长、前驻华大使穆拉图•特肖梅、阿尔巴尼亚总统外事顾问、前阿尔巴尼亚外长穆罕默德•卡普拉尼等都曾留学北大。
    北京大学也为中国司法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江必新、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以及多位各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例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院长岑浩辉和检察院检察长何超明均为北大毕业生。
    金融界同样活跃着一大批北大学子,仅文革以后的毕业生中,就有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若谷、项俊波,行长助理、前货币财政司司长,央行系统唯一中央直管专家易纲,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泰康人寿总裁刘经纶、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亚洲地区董事总经理蔡金勇、美林集团亚太区总裁蔡红军、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固定收益证券部主管刘嘉凌、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师龚方雄等。
    北京大学在新闻传媒界也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建国前一代报业巨子成舍我和中国副刊之父孙伏园均为北大学子;建国以后有新华社社长朱穆之、郭超人、人民日报社社长范长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中国新闻社社长郭瑞、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聂震宁、21世纪报系发行人、总编沈颢、著名记者唐师曾、吕岩松、李响等。北大学子在网络传媒时代中的表现也极为出色,包括新浪网创始人、首任CEO王志东、TOM互联网事业集团首席营运官许志明、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提供商“百度”创始人兼总裁李彦宏等。
    
    ▲企业界(以下均为1978年以后的毕业生)
    北大毕业生入掌大型国企的都风华正茂。中国房地产集团公司董事长、“房地产学院派”代表人物孟晓苏、中国旅游企业旗舰华侨城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克雷,鞍钢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杨华、中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景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张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董事长昝云龙等都是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大型国企的领军人。
    在各大知名企业中,北大学子同样有不错的表现,例如康佳集团总裁侯松容、TCL集团副总裁严勇、联想集团副总裁马越、神州数码副总裁王平生、中科软件集团总裁柳军飞、林凤集团总裁张涌、达因集团总裁张璨、董事长阎俊杰夫妇、亚信科技董事长丁健、国美电器总经理何炬、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恒基伟业常务副总裁孙陶然、李宁体育用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宁、深圳万科集团总经理郁亮、新东方创办人“留学教父”俞敏洪等。
    在华大型跨国公司中也活跃着北大人的身影:Adobe大中国区总经理皮卓丁、IBM(中国) 华南区总经理鞠立、IBM莲花软件(Lotus)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刘洪、Oracle中国公司前董事副总经理张书恒、Microsoft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凤鸣、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孙逢举、摩托罗拉公司中国软件中心董事总经理邹贵华、爱立信(中国)公司副总裁赵钧陶、华纳(中国区)前总裁许晓峰……
    在海外的北大校友在创业方面也不甘寂寞。美国成功集团总裁刘宁、全球数码相机的OEM产品领域中位居第一的虹软(A rcSoft)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邓辉、赛门铁克(Symantec)原全球副总裁、现知名软件开发公司蓝代斯克(LANDesk) 的首席执行官王茁、在中德贸易中占近6%的份额的德国周氏王朝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兼董事长周松波、美国光以太网技术领导厂商Atrica公司副总裁兼产品营销总监陈子南等均毕业于北大。
    
    ▲北大文坛/艺坛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白话文运动的中心,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沈从文、梁实秋、林语堂等现代文学大师都曾在北大任教。百年北大为中国造就了大量蜚声文坛的诗人、作家,不仅有现代文学大师茅盾、朱自清,有“新月诗派”主将徐志摩、“七月派”诗人胡风、“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九叶派”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新中国著名诗人李瑛,也有小说家台静农、废名、张天翼、徐訏、汪曾祺、鹿桥、刘绍棠、叶永烈,还有著名散文家俞平伯、梁遇春、张中行、剧作家杨晦、刘锦云。在文革以后的文坛佼佼者有张承志、刘震云、陈建功、黄蓓佳、张欣、曹文轩等北大人;盛极一时的“北大诗会”涌现了海子、骆一禾、西川、臧棣、戈麦、西渡等一大批当代杰出诗人。
    北京大学自蔡元培校长开始就强调美育,北大学子中出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戏剧家李约祉、金仲荪、北派书画艺术的领袖人物郭风惠、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国画家秦仲文、吴镜汀、作曲家吴伯超、书法家柯璜、谢无量、欧阳中石、篆刻家乔大壮等一流艺术家。
    
    
    
    ☆国际卓越,名声斐然☆
    北京大学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学术中心,长期以来,她对中国的科学、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众多杰出学者正是从北大起步进而对高等教育、全球觉悟以及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为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潜能,应付日益复杂的世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必须使政治界和知识界承担义务完成这个任务。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北大百年校庆发来的贺辞

    
    
    ▲《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
    2004年,英国权威媒体《泰晤士报》(TIMES)推出《高等教育增刊》(THES)推出世界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在此排行榜上名列第17位,在亚洲高校仅次于日本东京大学(总排名12),在大中华地区排名第一(其次是香港大学,总排名39)。而2005年的该项排行中,北京大学名列全球第15位,越过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这一排名经过88个国家、1300多名专家学者和机构的全面评估,排名中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国际学术声誉(Peer Review,占50%的权重),北京大学在这一项的得分在世界高校中排名第十,这表明北大的国际地位和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当前中国以及北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和上升的阶段,其国际知名度与区域影响力日益上升,在此基础上,作为国内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可以吸引到第一流的国际师资来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项目。这是北大的一大独特优势。
    
    ▲燕园来宾
    北京大学卓越的实力和蜚声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国际各界名流来到中国,很多都选择访问北大。
    学术界暨教育界:每年北京大学都会迎来许多世界级的大师学者前来讲学,也迎来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前来访问交流。2004年北京大学共迎来9位诺贝尔奖得主登上北大讲坛;迎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巴黎高师、巴黎高科、日本东京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大学校长的来访。
    政界:北京大学曾迎来美国前总统卡特、克林顿、俄罗斯总统普金、德国总理施罗德、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等多国政要到访,而2005年北大就迎来了美国国务卿赖斯博士、哥伦比亚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贝莱阁下、尼日利亚总统奥卢塞贡•奥巴桑乔阁下、奥地利共和国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阁下、西班牙参议院议长Francisco Javier Rojo先生、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阁下、秘鲁总统托莱多阁下、蒙古国总统赫巴亚尔阁下等国内外政要到访,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先后来访北大。
    
    ▲2004年国际交流三大亮点
    (以下内容采编自北大新闻网报道)
    1. 首届“北京论坛”
    2004年北京大学共主办及与国外大学合办国际学术会议达37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在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的赞助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举办的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首届“北京论坛”。北京论坛的宗旨是通过推动亚太地区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亚洲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为全人类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贡献,北京论坛定位为以学术和文化为中心的世界级学术性论坛,首届论坛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2004年8月23日,北京论坛(2004)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大会发来贺电。泰国公主诗琳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中国著名的外交家、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对话与新世纪的国际关系》的报告。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哈佛大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著名汉学家杜维明,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发表主旨报告。
    2. 首届“国际文化节”
    2004年4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106周年校庆暨首届国际文化节开幕式正式拉开了帷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韩国、阿富汗等国驻华大使和代表应邀出席。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许智宏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代表、各国留学生代表等一起参加了开幕式。本次北京大学首届国际文化节邀请了20多个国家的使节和留学生在校园中集中展示各自国家的民俗文化,国内外师生通过这一方式更好地互通有无,博采众长,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北大还组织专家为本次文化节设计了精美的纪念邮票,并于国际文化节开幕之前举行简短的邮票和首日封的发行仪式。
    3. 大学日
    北京大学继01年开始举办“莫斯科大学日”、“剑桥大学日”、“莱顿大学日”和“耶鲁大学日”之后,本年度共举办了五次大学日活动:“巴黎高师日”、“牛津大学日”、“巴黎高科日”、“斯坦福大学日”和“康奈尔大学日”。在“大学日”的活动中,各位大学校长发表精彩的演讲,随团来访的教授们做一系列学术讲座,与校领导会谈商讨合作事宜等等。斯坦福大学亨尼斯校长接受北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设立斯坦福大学分校,由两校教授联合授课。康奈尔大学校长参加了“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中国与亚太研究项目办公室”的揭牌仪式,并签署了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学术合作协议。北大校长许智宏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点就是北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正在一天天的加强。北京大学的“大学日”活动,并不是简单的邀请这些著名大学校长来校访问,往往在校长们来访的时候,都会带着本校的许多专家学者一起前来,他们将和北大的院系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许智宏称,北京大学希望通过两校院系间的进一步接触,发现彼此间的共同兴趣点,从而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这是举办北京大学举办“大学日”活动的初衷。
 
 
   ——————————————————
 
北京大学1946年开学典礼
● 张友仁
 
   这是北京大学1946年开学典礼的通讯报导。原在杭州《浙江日报》1946年11月1日、2曰、3曰连载。其中记录了胡适校长在北京大学1946年复员后10月10曰在北平的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日这个讲话阐述了北京大学的历史、北京大学的精神和他对北京大学的希望。
    
    胡适校长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是《胡适全集》和其它书刊所没有收集的——作者按语。
    
    三十五年双十节的上午,国会街北大第四院里面聚集了二千多学生,有些在看北大复员学生所贴的标语和<复员通讯.开学特刊 〉,像《拥护胡校长发扬北大传统精神一一学术研究自由, 思想言论自由》,《不分临大舆联大,北大同学是一家》,《打破士大夫阶级的可怕的冷静,替老百姓宣泄千年以来积压在统治阶级下的苦情与怨恨》,《纪念双十节要加倍努力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开学特刊》是贴在六张大桌板上,排立在高大的柳荫下。一共有下列四篇文字:《迎接这新的日子》,对学风问题有深刻的讨论,《让我们携起手来走向中国的黎明》,《欢迎胡校长》,《双十节感言》。读者之中以临时大学补习班分发来北大的同学最多。他们以期望的心情读着民主战士的墙报。他们曾经在一封公开信上说:“我们等待着你们,…严冬中等待拿火把的人……你们带着温暖来了,你们更带着勇敢, 带着坚毅,带着自由的精神来了。…是你们给这古城的垂危心脏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你们使它年青,使它的脉搏活跃,…现在我们谨以青年人的热情和正直欢迎你们,追随你们……”
    
    九点五十五分钟,记者随着铃声进入礼堂。那是旧众议院的会议厅。讲台上已经坐有胡适校长和法学院长周炳琳,白发苍苍的文学院长汤用彤,秘书长郑天挺,训导长陈雪屏,教务长郑华炽,长胡子的越乃搏先生(经济系主任),杨振声教授,闻家驷教授等三十多位。正厅,楼厅和楼厢上坐满了二千多位同学。胡先生穿着蓝长衫和黑马褂,戴着全丝眼镜。他对着扩音机说:“各位先生,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开学,举行最简单的开学仪式,这是北大向来的传统习惯一一开学简单。”
    
    这时先生关了扩音机说:如果听不见再用上吧! 于是继续着说:“今天我们没有什么隆重仪式,我个人来与同学说几句家常的话。北大的历史,先生们都已知道,然而新来的教授和同学或许不很清楚。”
    
    “北大今年是四十八岁,还不够五十,这四十八年是中华民国的多难之秋.常常开不成学、回忆四十八年的历史,不无可纪念的地方,我现在将北大的历史分作几个时期来说。
    
    “第一个时期,是北大的开创时期,从戊戍到民国五年,从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一六年,是称为京师大学堂,甚至被认为官僚养成所,那时参加学术的人都是丈化人,北大已经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了。第一次革命时,,北大学生有响应的思想,也有响应的传单。民国三年,二次革命也有响应的传单与思想,所谓官僚养成所者已引起了满清政府典袁世凯政府的注意。几有解散的危险,假使没有老辈帮忙的话,北大是早就解散了。
    
    “第二时期是革新时期,自蔡先生民国五年来北大,到国民革命时代,十一年中可算是北大的革新时期。蔡先生的言论诗文,你们都已读过。同事中也有不少是北大的学生。蔡先生的文章是不带情感的,不善于说话和呐喊, 写文章很少三五百字以上的长章。我们和他同事过,知道先生大公无私的精神,致力为学术的目标。
    
    “那时候来的新人组织的委员会,剥削了校长的权力,尤其是用人权。组织聘任委员会,负责聘请教员的事。校长用人也要提交聘任委员审查资格,合则留,不合则退。我举这例子表示蔡先生确能作领袖,替北大建立新制度。关于剥削校长权力的提议,他说:胡先生提不好,还是我自己提吧! 因此能从全国物色人才,民国五年列十六年,包括五四时代、文学运动、思想革命,北大都享有很大的名誉但是我们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在蔡先生领导之下,人才并不够多。那时的北大轰动了全国,同时,也引起了外界的猜忌,因此蔡先生曾经数次辞职到欧美去休息。
    
    “我们前任校长蒋梦麟先生是蔡元培先生的得意学生,以教育家的资格来长北大,蔡先生大遭政府和军人的猜忌,常以蒋先生的帮助,渡过很大的难关。北大从此被确认为全国学术思想的中心,然而,当事者亦感觉人才不够,到国民革命的前夕,重要教职员学生都不能站在革命的前线,牺牲在军阀之下的颇有人在。”
    
    “第三个时期可以说是过渡时期,国民革命虽然成功,军阀势力仍然存在。蔡先生此时有志整顿北大,但是政客们不容许这样做,他们想将北大掌握过去,将北大作为政治的工具。结果北大从十七年起等于没有了,变成北平大学区中的一个学院。旧同学奔走呼号恢复北大,那时我们在上海。我说学校不能够永远不死,一个学校的名字虽然没有了,然而既有一段历史就不能被取消或埋葬的。就像历史上的人物不能不死一样。一定要恢复的话,就要把北大做的更好,所以那时候的复校运动并不对学校员责人感到兴趣。这是从民国十六年到二十年的时候,可以说是北京大学差不多没有了的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北大的中兴时期,蒋先生辞去了教育部长来任北大校长。我那时正因办编译委员会的事情北上,在浦口听到蒋先生被迫辞去部长的职务而回家的消息。傅先生和中外学者朋友都觉得应该请先生回来,大家协力助整北京大学。那时侯,北京的教育界真是乌烟瘴气。北平的校长不愿 到北平之外,到全国去请教员,只是在机关里请人兼课,因此有一身而兼三十点钟课的, 兼三四处课的教授、主任、院长。而有系统的缺课法被发明,每周缺一处的课,像本周缺师大的,下周缺华北的,再下周缺北大的。蒋先生来了,找了百万基金来维持北大,利用中华教育基全,设廿二研究讲座,整个改造了北大,理科除了一位教授外完全解聘,这不能不说是蒋先生的伟大领导。不知者不能了解,当事者知道北大的中兴时期是蒋先生和现任文法各院长和各位基本教授所造成。蒋先生以大公无私之精种,从全国聘请人才。蒋先生请刘树杞先生主持理学院,请周炳琳先生主持法学院,都付之以完全整顿之权当时文学科因为老朋友多,改革不能像理法学院的彻底。蒋先生说:“适之你做请新人的好事吧!去旧的恶事让我去做,你做院长新人由你去聘”。这事情我常常和同事同学提起。不要忘记前校长在中兴时期的伟大贡献和伟大领导。民国二十年九月十七日北大开学了,经九月之筹备,一日而恢复了北大的光荣,甚至比过去更为光荣,至少理科法科更为充实。开学时大家真高兴,不幸第二天就起了九一八事变。那时候起到七七事变的民国二十六年,这七年是北大的中兴期,也是北大最困难的时期,现在在座诸位旧同事是知道的,打到热河、长城,离北平朝阳门只有三十里了,教育文化机关纷纷将东西南迁。蒋校长坚决地主张北大不应该搬,绝对不搬一件东西,一本图书。不然北大就不能继续做研究工作。因为不搬而得偷来时间努力,二十二年到二十六年的功夫,安心做了四年的工作,那时候省下钱来,盖房子,造了三大建筑、地质馆、新宿舍、新图书馆,但并没有向政府增一钱的预算。造房子安定了人心,他们以为蒋先生一定是有内线的,非但不迁而且添盖房子,大概局势是不要紧的吧!大家充分地利用了蒋先生给的时间,因此北大进步得很快。” .
    
    “第五个时期,是抗战开始以后,局面变化得太大,北大放弃了北平,在南京筹备第一个临时大学,这可说是流亡时期,清华北大南开成立联合临时大学。起初迁长沙,一年以后要迁云南的昆明,奉昆明八年称为西南联合大学。对于这一时期,在座许多北大的同事和同学从昆明来的,知道得比我多得多,因为我并没有参加这一时期,我从外面看去觉得至少有两点伟大值得提的。一、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在极困苦中做研究的工作,使得未受苦的人起了百分之百的敬意。兄弟在国外听到教授洗马桶、抱孩子、煮饭,甚至于教授太太摆小摊卖东西以补助生活,我真是逃避了现实,不配来谈这段北大重要的历史。二、是合作精神。各校沦陷后纷纷迁往内地,组织了不少临大和联大,八年中只有西南联大能够支持到胜利,合作了八年。且看最近的三校联合报考和迁校的合作。这点合作精神,不能不说是北大领导之功。蒋先生说合作是不容易的,要办只有北大老大哥让请华南开去出锋头。所以选张伯苓为校务委员会委员长,对外就是联大校长。八年抗战和二年的复员,凡是可以出锋头的地方.都是让他们去的,这种合作精神是很值得崇敬的,凭着这,我相信能够建立新的基础。
    
    “我们现在不敢说,‘新北大’、‘大北大’然,北大是可算新的,因为抗战时期北大已经消纳于联大中,除了在精神上还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北人人。”
    
    “胜利复员之后,人数是大大的增多了。现在报告北大的人数:从联大复员来的七百五十九人,从临时大学补习班分发来的一千五百六十二人,一年级新生和试读生四五百人,第二是工学院北平区新生九十二人,全国七区招术先修班新生六百八十六人,医学院试读生七人,总计是三千五百一十四人。工学院南京区新生、涛旸区新生还未发榜,此外加上青年军读读生,以及抗战有功将士的子女和其它政府分发来校的,总计大概要超过四千名,比起联大来还大一倍,比老北大大三倍。从前抱残守缺地只设文法理三院,现在加医农工三个学院,这局面实在很大,(记者纷纷上前摄影)我们觉得责任和前途也正很大。希望不必说得太高,理想也不要成为梦想,今天我们觉得困难还很多,可是我们的财产,精神的财产,物质的财产都不少,精神上有蔡蒋二位先生的传统,三十年来蔡先生的仪风,自由讲争独立研究的精神,加上抗战八年之中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更不要忘记教员在沦陷期间的奋斗,如尊事教官白雄这给敌人捉去重刑拷打而不屈不挠,敌人亦无可如何,的确是北大精神的表现,我现在代表北大来谢谢白先生(白先生起立,在大家鼓掌声中坐下。)还有孟心史先生、马幼渔先生、钱玄同先生皆在沦陷期间替中国保全了清白和忠贞而逝世了。还有许多职员冒种种困难替学校保留财产。有一位同人抱了蔡先生的油画像回来说,他在多年困难中收藏了这张像片,我看了不禁流泪。还有一位秘书冒极大的危险将研究所有的古物带到上海香港转运美固。又如沈兼士在辅仁大学作地下工作,后来隐藏不住冒险到内地。这是八年中的吃苦和坚忍的精神遗产。至于物质遗产,北大在国立和私立大学之中是最有点基础的。这里第四院的十一万册图书,一本都没有损失,北大图书馆五十万卷国书亦未毁坏。仪器方面,虽毁去一些,但大体上还很有基础。农学院是新设的,医学院我在这里可以替北大登登广告,在世界的地位且不说,在全国不说第一,至少占第二,人才方面都选全国最好的人才担任,设备方面在国内恐怕只有上海医学院和中大医学院差可相比。凭这种人才和设备,我们应不悲观,我们可以鼓励作小小的梦想。”
    
    “我希望大家把学堂当作学堂,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使先生半生在全囚学术思想人格上努力作最大努力,贡献吾人最大的贡献。这样的理想不能算夸大,不能算梦想。
    
    “至于如何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我想有两方面,可以提供给先生批评,给同学考虑。
    
    一、提倡学术研究: 望先生携学生多做研究,做独立的创见,做In—dependent 0rinal Research。希望各位先生对此精神作高深的学术研究。
    
    二、对于学生希培养成能够充分地利用工具,能够独立的研究、独立的思想。这一方面是研究学问,另一面是做人。外面贴着欢迎我的标语,这“自由思想,自由学术”,为什么不说“独立思想”呢?我用“独立”,因为独立和“自由思想,自由研究”不同。北大向来的传统是如此,思想当然自由,学术也当然自由,不用再说,而独立精神倒是值得一提的。自由是对外界束缚的,北大三十年的传统,并没有限制先生的思想和学士的研究,自由当作当然的信守。什么是独立呢?“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这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傍门户,不依赖别人,不用别人耳朵为耳朵,不以别人的脑子为脑子,不用别人的眼睛为眼睛,这就是独立的精神。学校当然给你们自由,然独立是靠你们自己去争取的。
    
    “最后,对同学们说,我是无党无派的人,希望学校也成无党无派的。这意思不是说个人不能有政治思想,就如宗教思想一样,我们可以信耶稣,也可以信天主、佛教,或回教,学校是不干涉的。思想左或右,参加政府党的左派右派甚至其余各党派,都是可以的。我再说学校只承认各人是学生,不分宗教政治的信仰,绝不因学生思想宗教而遭歧视,但同时希望个个学生教授把学校当作学校,当作你们的母校,求学问和研究学问,求知做人和训练做事的机关,不要使得学校惭愧,这是老生常谈;我再说句老生常谈的话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五十六岁才觉得这话意义真深刻,我们若忘了自己是学生,我们会把事情把问题看得容易,所以我批评孙中山先生知难行易是把行看得太容易,这是武断,不肯以求知方式去行。八十五六岁了还在做学生,当初学农,后来学文学、哲学以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学史和历史,但今天我还是学生。我说对政治不感兴趣,昨天安徽同乡问我安徽主席是谁教育厅长是谁,我皆的确不知道,的确我还未曾学列。人家说我作一年半载小学生是逃避发表意见吗?是客气吗?在我的确希望对政治问题和其它一切问题上永远保持学生的态度。我送诸君八个字,这是与朱子同时的哲学家文学家,作《东莱博议》的吕祖谦先生说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以老大哥的资格把这八个大字,送给诸位。”(掌声四起)
    
    胡先生请台上各位师长发言,大家都辞谢了,这时先生已经说了一个多钟头的话,因向同学道歉,并宣告开学典礼告成(掌声)
    
    大家在礼堂外面,排成圆形摄影留念。
    
    于是各位教授乘着汽车出了北大四院的铁门,临大补习班的同学也纷纷在取脚踏车,有些聚集在柳荫下读墙报。
    
    (一九四六年十月)
【以上转自北京大学】

北京仁慧书院
仁慧教育服务专线:400-606-361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仁和万物,慧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