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居清华】钱钟书、杨绛在清华

[日期:2010-12-07]   来源:hui  阅读:1761次

校园文化系列调研之《名居清华》

【名居清华】钱钟书、杨绛在清华


  初冬的清华园,主干道两旁的草地上落满了厚厚的杨树叶。阳光下,数十块展板吸引了众多清华同学驻足欣赏,一幅幅历史沧桑的画面,一部部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无不感染和鼓舞着大家。钱钟书,一个在清华园耳熟能详的名字,历经岁月沧桑,依旧影响着无数的清华学子。钱钟书与妻子杨绛的故事,至今还在清华园里悄然流传。

  今年是钱钟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明年是清华百年校庆。带着这份历史的情怀,重新走进钱钟书,去感受一种气节与精神,去重温一种理想与追求,去感知钱钟书杨绛时代的清华园。

  读书:横扫清华图书馆

  1929年夏,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其考取经历颇为传奇。钱钟书当年数学成绩很差,只考了15分,但国文、英文成绩俱优,英文还考取了满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得知该情况后,将他破格录取进外文系。

  至清华不久,钱钟书就以其博学多才闻名全校,有“清华才子”之称。钱钟书的同学饶馀威曾经说:“他的中英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也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

  钱钟书的才华不仅仅深受同学们的称道,还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许。哲学系的冯友兰,当时是文学院院长,也很佩服钱钟书。他说:“钱钟书不但英文好,中文也好,就连哲学也有他特殊的见地,真是个天才。”

  相遇:从“一见钟情”到“与子偕老”

  1932年春,杨绛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读外国文学专业。也正是在清华园,杨绛先生遇见了钱钟书先生,成就了日后的一段佳话。此时钱钟书虽然只是三年级学生,然而其才学在清华早已传为奇谈。杨绛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钱钟书的个头不高,面容清癯,虽然不算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流露出机智和自负的神气。而站在钱钟书面前的杨绛虽然已是研究生,却显得娇小玲珑,温婉聪慧而又活泼可爱。钱钟书侃侃而谈的口才、旁征博引的学识、诙谐幽默的谈吐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最大的缘分还在于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并执手走完一生。 如今的清华园里,依然流传着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平实却美丽的爱情故事。

  联大:硝烟中传道授业

  1938年9月,钱钟书从法国归国。当时战事频繁,清华大学已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共同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聘请钱钟书,冯友兰在当时的校长梅贻琦面前历陈“不拘一格降人才”。

  钱钟书共开三门课:大一英文、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现代小说。他学识渊博、幽默谦和,很受学生欢迎。许国璋回忆:“钱师讲课,从不满足于讲史实,析名作。凡具体之事,概括带过,而致力于理出思想脉络,所讲文学史,实是思想史。师讲课,必写出讲稿,但堂上绝不翻阅。既语句洒脱,敷陈自如,又禁邪制放,无取冗长,学生听到会神处,往往停笔默记,盖一次讲课,即是一篇好文章,一次美的感受。” 由此可见钱钟书授课之精彩,学生受益之多。
 
  活着:为一种理想的追求

  有人曾经有幸走进这对学界名流在三里河的家,那是一套没有什么装饰的屋子,连地面都是水泥的原态,但他们夫妇对于自己“一生坎坷,暮年才有安顿”的家格外珍惜。有记者曾经追问杨绛:建国后经历这么多次政治运动,是否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出国?杨绛坚决地说道,她和钟书都不曾后悔,她说:“我们老一代有许多人活着不是为了挣钱,还有一种理想的追求。”

  身为清华学子,较之一般读者,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旁人大多只能从杨绛先生的作品中感受她的这些魅力;但我们,生活在杨先生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清华园内,感受来得更多更真切。在图书馆内经常可以见到的“好读书”标志,就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当初杨先生捐出毕生积蓄成立“好读书”基金时许下的愿望:将“好读书”的精神传播开去。(供稿 百年校庆办志愿者工作部 校团委青年工作研究中心 校团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 编辑 露英)

参考文献:
  汤晏:《一代才子钱钟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9页。
  张文江:《钱锺书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 p28。
  许渊冲:《钱钟书先生及译诗》,《钱钟书研究》第二辑,第275页。
  张者:《杨绛:活着不为挣钱 为一种理想的追求》,《深圳商报》, 2004年12月13日。

北京仁慧书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仁和万物,慧济天下!
仁慧教育服务专线:400-606-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