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百年校庆(1911-201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日期:2011-01-01]   来源:张慧伦  阅读:8975次
    2011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仁和万物,慧济天下!
    校庆相关请直接登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专网:http://100.tsinghua.edu.cn/

【北京仁慧书院张慧伦副院长寄语清华百年校庆】

      新百年,新起点。希望一代一代的清华人能够不断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仁和万物,慧济天下。以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以渊博的知识和技术,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原文见清华百年校庆网:http://100.tsinghua.edu.cn/cn/guestbook/viewClientGBMessage.do?id=5522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清华新闻网424日电(记者 卢小兵  程曦  陈卓琬  胡齐明)4月24日上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了庆祝大会。

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这一天的北京,春光明媚,生机盎然;这一天的人民大会堂,花团锦簇,灯火辉煌。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清华大学校徽,1911和2011的字样分列两侧,标示着清华大学已经走过百年风雨历程。会场二层看台外围悬挂着大幅红色标语,上面写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午10时,庆祝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大会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主持。

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胡锦涛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祝贺。胡锦涛回顾了清华大学建校100年来的发展历程,对清华大学一个世纪的办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胡锦涛说,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大学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

  胡锦涛在讲话中回忆了自己在清华大学学习的经历。他深情地说,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他和很多同龄人。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他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图为庆祝大会现场。记者 郭海军

  胡锦涛指出,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胡锦涛说,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胡锦涛强调,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清华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胡锦涛在讲话中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3点希望。一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二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三是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胡锦涛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胡锦涛最后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脚踏实地,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博得了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图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大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李涛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会上发言。他说,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的清华大学,经过百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这种充分体现民族自觉、深刻反映时代风貌、高度凝聚大学使命的清华精神,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清华精神始终贯穿于教书育人中,深深融入到创新实践中,突出体现在社会责任中。

图为国内大学代表、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发言。新华社记者 李涛

  顾秉林表示,百年华诞是清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迈向未来的历史新起点。面对国内外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刻反思不足与差距,增强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始终坚持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大力倡导人文日新,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在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浩荡洪流中,续写清韵华章,再创新的辉煌!

图为国外大学代表、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发言。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清华大学教师代表、国家级教学名师、化学系教授李艳梅,清华大学学生代表、全国学联主席、汽车工程系博士研究生齐兴达也在大会上发言。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先生分别代表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发言,对清华大学百年华诞表示祝贺。

图为教师代表、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艳梅发言。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胡和平在主持庆祝大会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使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继承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奋斗。

图为学生代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生齐兴达发言。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大会开始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参加庆祝大会的部分代表。

  出席庆祝大会的还有:刘淇、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吴官正、令计划、王沪宁、路甬祥、韩启德、华建敏、李建国、桑国卫、马凯、戴秉国、杜青林、陈奎元、董建华、万钢、林文漪、何厚铧和曾培炎、王汉斌、彭珮云、贾春旺、徐匡迪、李蒙,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常万全等。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同志,北京市和其他省市负责同志,国内外知名学者代表,国内外著名大学校长代表,对清华大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来宾代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代表团,清华大学校友代表和师生代表等,共8000多人参加庆祝大会。

编辑:欣 研

喜迎百年华诞 再铸新的辉煌

——2011年新年献辞

●校长 顾秉林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发表新年献辞

  一世纪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此时此刻,2010年的余晖散去,2011年的曙光在前!此时此刻,清华正在送走她的第一个百年,迈向新百年的征程!在辞旧迎新、钟声回荡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清华全体同学、教职员工、离退休人员和海内外广大校友,向长期关心支持清华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新年的祝福!

  一百年来,清华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形成了优良的精神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一代代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涌现出众多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为中国社会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大学之道”,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正在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大学之道,育人为本。一年来,以“清华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为主题的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顺利举行,全校师生就推动办学优势转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取得共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多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相继实施。招生工作大力推进多元评价、兼顾拔尖与公平,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就业毕业生中,超过80%选择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外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国研究生在学规模居全国高校首位。

  大学之道,学术为魂。一年来,清华积极面向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高水平研究。成立全球变化研究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成立“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为清华长庚医院顺利奠基,特别是对12个学科领域进行了国际学科评估。清华承担的嫦娥二号LDPC技术研发任务获得表彰,与二滩水电公司合建的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投入使用,自主研发的“脑起搏器”首例临床试验成功,在《自然》等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2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清华还先后举办了伯克利-清华周、东京大学-清华周等,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大学之道,大师为先。一年来,清华大学继续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有38名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又有19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总人数居全国高校榜首。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教授荣获沃尔夫奖,并在清华成功举办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清华还有多位教授分别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和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奖项。

  大学之道,责任为重。一年来,清华积极服务社会。以科研成果和艺术设计助力上海世博会;发挥专业特长援助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重建;与台湾大学生共赴四川震区义务支教;新设地方教育扶贫站点273个,培训中小学教师和基层干部等21万人次。清华还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和低碳校园生活,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加强绿色大学建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14所“全球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

  2011年,我们将迎来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从99周年校庆开始的“百年校庆年”,以“跻身世界一流,服务国家社会”为主题,已经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文化、公益和庆祝活动。目前,一场场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陆续举行,一系列百年校庆出版物相继面世,新清华学堂、校史馆、音乐厅、文科图书馆等百年校庆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百年校庆是清华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们要总结凝练百年来的办学经验,继承弘扬清华的优良传统,共同谋划未来的发展蓝图,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提升水平,扩大影响,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在新的百年再铸新的辉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百年校庆筹款项目介绍】

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新的百年是全体清华人的热切期盼。自建校以来,清华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秉承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1年百年校庆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心的大事,各界人士和校友积极支持,帮助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繁荣学术环境,改善教学研究条件,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

目前,有下列基金或项目,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和校友的关注与支持。

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基金

清华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基金

清华大学校园建设支持项目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人才培养支持项目

清华大学重点研究支持项目

清华大学其他支持项目

   

筹款项目详细介绍,请联系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http://www.tuef.org.cn/)。

地址: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动振小楼二层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861062786278

传真:(861062785959

Email:jjh@tsinghua.edu.cn

新百年 新起跑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张慧伦 发布时间:2011-3-28 阅读:75

  春日,校园,跑道,终点,笑容!

  加油,坚持,搀扶,奔跑,冲刺!

  3月27日上午,“清华园之春”—百年校庆师生长跑活动举行,年轻的身影穿梭在运动场上,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学生们用双脚丈量心爱的校园,用胸怀拥抱春日的风,用眼睛瞄准前面的终点。

  这一天,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活动进入了冲刺阶段。过去的百年,是不屈,是奋斗,是奉献,未来的百年,是传承,是发扬,是进取!校庆的系列活动将为我们呈现清华人百年来的壮阔、蓬勃和执着。

  这一天,这所百年的校园用青春的气息和奔跑的姿态回望过去的沧桑,踏上绽放活力的新百年的跑道! 无论前路再难,再险,清华人将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同样是在这一天,新版清华大学中英文主页网站正式上线运行。期待新版主页为学校的百年校庆增添色彩,成为清华园充满活力的网络平台!

[以上转自清华大学]

  •         北京仁慧书院张慧伦副院长参与了此次“清华园之春”长跑活动,并于当日陪同贵宾参观了清华大学中央校区、清华园以及整修中的清华学堂和圆明园遗址,并合影留念。 

  •         张院寄语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新百年,新起点。希望一代一代的清华人能够不断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仁和万物,慧济天下。以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以渊博的知识和技术,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详见清华百年校庆网http://100.tsinghua.edu.cn/cn/guestbook/viewClientGBMessage.do?id=5522

  • 2011年3月28日

 

 

 

【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介绍】

 

清华国学院的使命

陈 来
 
         “国学研究”就其内容而言即对于中国文化之研究。中国文化有几千年连续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化的体系博大精深。经过百年来与外来文明的融汇,中国文化不断实现着新的发展与更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全球化浪潮冲击世界的今天,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及其历史发展,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简称清华国学院)的建立,就是要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学术的卓越发展,为重振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的雄风而尽其努力。
         在清华的历史上,1925年曾成立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当时亦通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后因各种原因,在1929年停办。在短短的四年当中,毕业学生近70名,其中后来成为我国人文学界著名学者的有50余人。清华国学研究院指导学生的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后被称为四大导师,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研究在当时代表了我国国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其教育人才的卓越成就也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史的一段佳话。
         关于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宗旨和精神,吴宓在《清华开办研究院之宗旨及经过》中明确地指出:“惟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也。”近代以来,“国学”概念的使用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吴宓的提法代表了当时多数学者的用法。后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研实践也显示出,清华国学研究院对国学和国学研究的理解,始终是把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教育的概念,明确国学研究的对象即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以国学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则特别注重吸取当时世界上欧美等国研究中国文化的成果和方法。这表明,老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本色,但从一开始就不是守旧的,而是追求创新和卓越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追求,指向的不是限于传统的学术形态与方法,而是通向新的、近代的、世界性的学术发展。
         所以,这种求新的世界眼光,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得以取得如此成就和如此影响的根本原因之一。事实上,在20世纪20年代,在大学成立国学研究的院所,清华并不是第一家,前有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2)、东南大学国学院(1924),后有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1926)、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28),尤其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成立早,人员多,在当时影响广泛;但最终还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后来居上,声望和成就超出于其他国学院所,成为现代中国学术史的标志。究其原因,除了王国维等人本身是当时我国国学研究冠绝一世的大师外,主要有二,一是清华国学研究院以中西文化融合的文化观作为基础,在中国文化的研究方面,沉潜坚定,不受反传统的文化观念所影响;二是把国人的国学研究和世界汉学的研究连成一体,以追求创新和卓越的精神,置身在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研究前沿,具有世界的学术眼光。陈寅恪曾提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为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老清华国学研究院关注新的材料、新的问题、新的学术潮流,其所谓“新”不止对中国人是新,也是世界范围的新,所以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们真正能够“预流”,这是20世纪学术史所证明了的。
         老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不可复制的,但它的精神和宗旨在今天仍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最近,清华大学决定成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作为推进文科基础研究的一项举措。今天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依然承续老清华国学研究院对国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我们也将以“中国主体、世界眼光”为宗旨传承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精神。“国学研究”是中国学者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必须突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发挥中国学者研究自己文化的优长,凸显中国学者的历史理解、问题意识和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主体性的挺立,不是闭关自守、自说自话,而是在和世界文化、和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研究的密切沟通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我们期望,正是在这样的场域里,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在世界学术的范围中,才能不仅为之“预流”,而且将能够成为“主流”。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力图秉承老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精神,接续1930-40年代清华人文研究的传统,参与新时期以来清华文科的恢复振兴,力求把“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办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为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一个一流的国际化的平台。研究院将依托清华大学现有人文学的多学科条件,关注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的进展,内外沟通、交叉并进,着重围绕中国哲学、中国史学、中国美学与文学、世界汉学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以高端成果、高端讲座、高端刊物、高端丛书为特色,为发展国际化的中国文化研究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直属清华大学,为跨学科研究机构,国学研究院特聘及专职研究人员以高、精、尖为原则。国学院设立访问学者制度,支持学者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亦可自带经费申请到研究院访问。根据情况设立课题组和研究项目,经学术委员会批准立项,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吸引清华本校各人文学科及其它名校博士毕业人员参加研究院的科研工作。
         国学院将设立“梁启超讲座”、“王国维讲座”、“陈寅恪讲座”, 以纪念这三位奠立了清华文科基石的大师。三大讲座每年各一次、每次若干讲,各讲座将分别邀约哲、文、史诸领域的世界级学者,围绕特定的专题,来清华园进行讲演,并与国内同行进行深度的交流。每一系列讲演的内容,包括讲座期间与国内学界的对话与辩难,经由整理、翻译和修改,都将扩充为《清华国学讲座》丛书之一种。
         国学院将编辑《清华国学文存》,计划以每人一册的形式,广泛精选绝大多数院友的著作,以为永久性的表彰与追思,也藉此突显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国学院在短短四年内,对我国现代文科所做的贡献。将编辑《清华国学研究》丛书,丛书内容将包括:整理有关国学的讨论,老清华国学研究的历史,清华人文大师的传记,尤其是国学院专任、兼任、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博士后学人,以及其它本院支持的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以展现本院的国学研究成果。
         国学院主办出版院刊《中国学术》,《中国学术》的宗旨是:提升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准,推展中文世界的学术成就,增强文化中国的凝聚力,促进中外学术的深度交流,使中文成为国际学术的工作语言。《中国学术》目前已经是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声誉的一流权威刊物。
         创办《清华元史》集刊。拟以专治蒙元史、并旁及边疆史地研究其它有关方面的本所专任教授、兼任教授为主编,编发该年刊。本刊力争在发扬旧有传统,促使它更好地与当代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相互贯通方面,做出前沿性的贡献。
 
         清华国学院网址:http://www.tacl.tsinghua.edu.cn/
 
      2009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正式成立。
 

 仁慧教育服务专线:400-606-361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仁和万物,慧济天下!
 
 
附录: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都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举人出身。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人称“康梁”。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化学校讲学。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文学家在梁实秋的回忆中,梁启超的大师风范,呼之欲出。他回忆在清华聆听梁启超的演讲时说:“他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1914年,清华刚刚建校3年时,他来清华演讲,引用《易经》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生要做君子,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这次演讲对清华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清华即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定为校训。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一位历史学家,学贯中西。是公认的本世纪最有学问、最有成就的学界大师。他的专业是中古史,长年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担教授,还曾任牛津等外国名校教授。他的所有作品都以文言写成,而且学问高深,一般知识背景的读者难以啃动。

在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梁启超向校长推荐留居国外的陈寅恪。校长因陈寅恪一无学位,二无论著而拒绝。梁启超力争说:“我梁某也算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校长终于被说服。

20年代的清华园,有一位“教授中的教授”,那就是陈寅恪。因为凡是他讲课,很多教授都会来听。他在国外断续留学20年,潜心读书和研究,但对“博士”、“硕士”学位之类,却淡然处之。因此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然而就是这个没学位的人,当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被聘为清华导师时,哈佛大学点名要他继任。关于他的学问,只从一点就可知其精深与博大:他虽然不是语言学家,但他通晓的文字多达二三十种。

“南书房行走”--王国维

王国维,生于1877年,卒于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在四大导师中,王国维是第一个来到清华的。王国维年轻时学习语言、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30岁之后研究文学。中年之后,又治中国古代史,在甲骨文方面取得了优异成就,奠定了他国学大师的地位。

1923年应召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62,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50岁。行前留遗书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四大导师中的另一位大学者是赵元任。常人也许很难想象,这位“中国语言学之父”,中国近代音乐先驱者之一,28岁竟被美国康乃尔大学聘为物理讲师。29岁时,他回到清华,担任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讲师。30岁时任哈佛大学哲学讲师。33岁时被聘为清华哲学教授。

1938年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任教。被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美国东方学会会长。1981年北京大学授予其名誉教授称号。

赵元任早年从事国语运动,后致力于语言学研究,在音位学理论、中国音韵学、汉语方言以及汉语语法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北京仁慧书院
仁慧教育服务专线:400606361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仁和万物,慧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