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伯林与当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期:2011-03-27]   来源:张慧伦  阅读:2106次

 

 

2011年3月10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发起并主办的“以赛亚·伯林与当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期开幕,近二十位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中国港台及大陆的学者汇集北京,就以赛亚·伯林的思想、观念、学说及其影响,展开为期三天的深入辩论和探讨。本次会议为清华国学院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所主办的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学术会议的与会者从不同角度——道德的、历史的、意识形态的、伦理的、民族的以至文化的——涉及了伯林思想中的核心观念,即自由主义和多元价值。对多元价值的承认与宽容被伯林看作是自由主义价值的精髓所在,正是这种在自由与多元之间的不断调试和平衡,使得伯林的自由主义学说或许并不完备但着实难以撼动,乔治·克劳德(George Crowder)、约书亚·车尼斯(Joshua Cherniss)、乔纳森·莱利(Jonathan Riley)、格雷姆·加拉德(Graeme Garrard)、谭安奎等从政治哲学专业的视角对伯林的自由论进行了反思、批判和补充,表达了各自不同的理解;除了政治哲学视角的探讨,以赛亚·伯林多元的自我认同和思想根源,使得追溯伯林学说的各种因素及其承继关系成为重要课题,由此,斯蒂芬·卢克斯(Steven Lukes)、阿莱克斯·扎卡拉斯(Alex Zakaras)、罗伯特·诺顿(Robert Norton)、艾琳·凯利(Aileen Kelly)、徐向东、简森·费雷尔(Jason Ferrell)等则讨论了伯林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斯图加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赫尔岑(Alexander Herzen,1812-1870))等其他思想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渊源与分合;此外,本次会议还从中国的现实经验来对伯林及其学说进行了积极回应,刘东、应奇、周保松等回顾了近三十年来伯林学说在中国的接受史,同时反思了隐藏于这种接受背后的思想风险,从而对当今学术界和思想界的现状进行了批判和检省,而钱永祥、陈来等则分析了伯林的历史、个人、民族主义等概念,触及了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
 
以赛亚·伯林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这位长年生活于英国的俄罗斯犹太人,不仅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还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和传奇色彩的思想家。半个多世纪前,伯林以其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创造性阐发,重新激活了英美世界对于政治思想的兴趣,复兴了自由主义论争;而他对于自由概念历史渊源的梳理,对于与启蒙运动相伴随的“反潮流”的挖掘,也使得思想史研究变得引人注目并充满乐趣。伯林不是一位系统的政治哲学家,但他以其一贯温和的姿态,坚持倡导价值多元主义,主张人类目的的多样性和个人选择的开放性,质疑一切意识形态教条和所谓的历史必然性,反对以任何绝对真理和终极目的的名义对人实行操纵、贬抑和强制,并努力让理性回归增进人类自我理解和道德尊严轨道。尽管今天伯林也许不那么有新意,但是经历过后现代论争以后,放在现代性批判的背景中来看,伯林的思想在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乃至社会问题等领域仍发生着深刻影响。
 
早在十年前,中文世界便开始引进伯林的诸多著作,而今年也正值中国大陆引进伯林著作的十周年,我们将看到几乎所有伯林著作中文版的问世,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中外学者可以在共同的平台上阅读、讨论、反思甚至批判以赛亚·伯林的思想遗产,这种中西思想的直接对话和交锋,无疑有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正是基于此,清华国学院邀请国内外政治哲学领域的伯林研究者会聚京城,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相关学术课题。
 
毋庸置疑,本次会议无法也不可能穷尽以赛亚·伯林丰富的思想遗产,但正是这一开放性为今后汉语学术界进一步讨论西方政治哲学及相关社会理论提供了契机。清华国学院一向以“中国本位、世界眼光”为追求,这次充满激辩的研讨会,便是希望带来东西方学界真正的碰撞与启发,会议的丰硕成果必将嘉惠中国当下和谐公民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以上转自“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网站,作者: 李丹婕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http://www.tacl.tsinghua.edu.cn/publish/gxyjy/80/index.html

 

 

 仁慧教育服务专线——4006063618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仁和万物 慧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