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竹简再现清华

[日期:2011-04-01]   来源:张慧伦  阅读:1705次

  在造纸术尚未发明以前,中国的书写材料主要为甲骨、钟鼎、竹简和帛书。其中,竹简盛行于战国至魏晋时代,是一种将文字符号写于竹片的书籍形式。竹简的出现改变了只有上层社会的少数人掌握文字的局面,文字传播得以广泛发展。

  2008年7月,由校友捐赠,清华大学入藏约2500枚(含残片)流散境外的战国竹简(按惯例被称为“清华简”)。清华简被专家鉴定为战国中期偏晚的珍贵文物,其中包含《尚书》的部分内容和编年体史书等,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2009年4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同时组织由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对清华简展开保护和整理工作,并于2011年1月正式出版第一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李学勤教授表示,他们共在清华简中整理出60余篇文献,并计划出版15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共收录以战国时期楚国文字书写的《尹至》、《尹诰》、《程窹》、《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9篇文献。其中,报告的内容包括竹简的原大图版、放大图版、释文注释和字形表等。

 

 

仁慧教育服务专线   4006063618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仁和万物 慧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