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日期:2011-08-19]   来源:仁慧书院  阅读:2299次

清华大学2011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清华新闻网8月18日电 (记者 崔凯) 8月18日,清华大学2011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在综合体育馆隆重举行。3300余名2011级本科新生及千余名新生家长出席开学典礼。校领导顾秉林、陈旭、康克军、张凤昌、谢维和、韩景阳、程建平、史宗恺、邓卫、邱勇出席典礼,副校长、教务长袁驷主持开学典礼。

图为开学典礼现场。记者 郭海军 摄

  开学典礼上,顾秉林校长发表了题为《弘扬清华精神 践行人文日新》的讲话。顾秉林在讲话中说,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清华人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弘扬“人文日新”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学校的发展,“人文日新”逐步成为了清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秉林说,践行“人文日新”,就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人文日新,就是指文化的创造、传承与涵养要日新月异、不断进步;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使人文精神不断发扬、不断提升。推动时代变革、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同学们要成为素质全面、视野宽阔的一代新人,更需要做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并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味。

图为顾秉林校长发表讲话。记者 郭海军 摄

  顾秉林表示,践行“人文日新”,就要自觉提升道德情操。朱鎔基学长在一次校庆来信中曾谈到当年入学时电机系主任章名涛教授讲过的一席话:“你们来到清华,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才是学‘为学’”。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学长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了“科学救国”,毅然从历史系转入物理系。希望同学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弘扬传统美德,树立远大理想,担当起清华人应有的历史责任,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顾秉林说,弘扬“人文日新”精神,就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小到个人事业的成功,大到国家社会的进步,无不需要求新、创新的勇气、意识和能力。求新,更是清华学术传统的重要特征。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希望同学们保持好奇心、发挥想象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在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做出新的努力。

  顾秉林最后说,百年积淀形成的清华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人文日新”集中表达了一种改革创新、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希望同学们把弘扬“人文日新”精神与践行校训、校风和学风结合起来,志存高远,奋发成才,与全体清华人一起,在清华新百年中谱写新的篇章。

图为施一公教授代表全体教师发言。记者 郭海军 摄

  开学典礼上,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教授代表全体教师发言。施一公结合自己26年在清华和美国的求学、工作经历勉励2011级新生要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卓越,爱国奉献,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身心健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追求卓越并引领方向,成为各行业的领袖人才。

图为校学生会主席刘烨代表全体本科生发言。记者 郭海军 摄

  校学生会主席刘烨代表全体在校本科生欢迎2011级新同学的到来,希望2011级新生珍惜百年清华积淀下来的传统和文化,体会清华精神的博大与厚重,认真规划大学生活,积极锻炼身体,努力作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图为新生代表崔德宇发言。记者 郭海军 摄

  来自吉林延边的机械系新生崔德宇代表3300余名大一新生发言。崔德宇说,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挫折,我们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有坚韧和智慧,需要我们付出辛勤和汗水,这才是清华人的底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续写清华新百年的辉煌!

  开学典礼在庄严的《歌唱祖国》歌声中结束。

 

(http://news.tsinghua.edu.cn)

 

清华新百年首批研究生今报到

  清华新闻网8月24日电 (记者 周襄楠 李含 刘蔚如 学生记者 徐雯 王仙茅 研通社记者 王芳 姜明慧 毛万熙)8月24日,是清华大学新百年首批研究生入学报到的日子。一大早,综合体育馆的报到现场就热闹起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新生在这一天踏入清华园开始他们人生的新旅程。

  从早上5点40分开始,前往车站和现场的迎新工作人员开始到位,等待新生的到来。截至中午12点,大部分院系报到新生已超过七成。

  为了迎接新同学,方便他们入学报到,学校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有校研究生会车站接站工作人员、校门引导工作人员等,校内专门设立了迎新引导点,为新生指路并答疑解惑。

图为校研究生会迎新现场。记者 崔 凯

  为了纪念清华新百年,迎新工作人员专门为新生们准备了漂亮的七色腕带、扇子、书签等等小礼品,意在让新同学从踏入校园伊始,就能够感受到清华带给大家的温暖贴心,更好地融入新的校园生活。

  在综合体育馆入口处,校方还专门设立了几个服务点,为前来报到的研究生新生提供咨询服务。

  综合体育馆内是办理各项报到手续的地方。从交费、户口到IC拍照,醒目的指示牌非常清楚地标示了每项要办手续的位置。入口的两边,还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同学们提供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咨询,绿色通道也设立在此。在办理各项手续的地方,每项工作都进行得井然有序。

图为IC卡学生证拍照现场。记者 崔 凯

  在综合体育馆的场地内部,IC卡学生证的拍照和制作工作有条不紊,十余支队列同时进行更是大大推进了拍照的效率。身着粉色T恤的志愿者同学在一旁热情地为新生们讲解注意事项,分发学生卡使用手册。拍照的时候,工作人员帮助同学们整理着装,还不停地招呼大家微笑,最后选取一张表情最好的照片作为同学们IC卡学生证上的照片。

  与此同时,在综合体育馆西侧的网球场内,各个院系都设立了自己的迎新点,工作人员多是院系的骨干教师、研团和研究生学会的同学以及学生志愿者。在迎新点,从验证信息到领取材料,工作人员的专业和热情让新生们感到很温暖。

  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副校长张凤昌、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来到了迎新现场,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访了新生报到的各个流程点,并与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在交费处,校领导等地询问了同学们的生活与经济情况;在IC卡照相处,胡和平特别关注了不通中文的留学生同学的注册问题,并与两位来自伊朗的新生亲切交谈。

图为校党委书记胡和平与研究生新生亲切交流。记者 崔 凯

  随后,校领导又来到网球场上各个院系的迎新点,对院系的迎新工作进行了一一走访慰问,阅读院系印制的迎新手册,并与同学握手交流。

  在新入学的研究生中,既有恋恋母校的“清本”,也有刚来到清华园的新生,但大家同样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作为百年校庆后入学的第一批研究生,他们对清华的百年历史和清华精神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唐韬同学说:“清华百年庆典已过,我们始终要记得,我们坐拥的所有荣誉都不属于我们,而能让我们无愧于先辈、无愧于自己的应当是我们用自己的良心、自觉与精诚所书写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图为院系迎新现场。记者 崔 凯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周辰同学则从一名工科学生的角度谈了对百年清华精神的理解:“西南联大时期,清华培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振道;也诞生了航天之父钱学森、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这样的民族脊梁。百年中,清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巨人,作为百年校庆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我们应当以前辈为标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努力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阿蕾是来自加拿大的留学生,她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得学士学位,现在即将攻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研究生。谈到为什么选择清华,她说:“现在世界发展的焦点在中国,而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国际声望也很高,而且已有百年的历程。我这个专业清华很强,并且清华大学和我之前实习的公司有共同合作的实验室,科研环境非常好。”首次来到清华,阿蕾兴奋极了,她说:“清华大学真是太大了,环境也特别优美。这里的同学都很友好,我在这里非常开心,不过我现在得立刻去买辆自行车了!”

图为电子工程系迎新现场。记者 崔 凯

  据了解,2011年清华大学大陆地区全日制硕士生应入学人数为2933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人数1340人;2011年大陆地区博士生应入学人数1601人,其中92名优秀博士生新生获得博士生新生奖学金;2011年港澳台地区全日制研究生应入学数132人,其中包括103名硕士和29名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在迎新现场,经常可以看到“洋面孔”在报到的新生中闪现。据悉,2011年,清华招收外国留学生研究生规模超过650人。在录取的研究生中,具有国外名校学历的留学生的比例超过30%,美国籍留学生人数继续居国别首位。而研究生新生报到工作早在一周前就已经开始陆续展开。

编辑:崔 凯

 

(http://news.tsinghua.edu.cn)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仁和万物 慧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