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自主招生不是“捷径”,“让更多的人上清华”不是自主选拔的目标

[日期:2012-02-2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阅读:5109次

2012年2月份,已经实实在在的变成了一个自主招生的“考试月”。清华大学等七所高校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北京大学等11所高校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联考”联合考试,是在2月11日举办的,从此“硝烟四起”,到现在到处都是“自主招生”的消息。随着热度的不断上升,问题也不断出现:学校的正常教学被打乱,家长晕头转向,学生疲于奔命……

自主招生是不是已经变成必须参加的“小高考”?是不是一条升入重点大学的“捷径”、会不会“更容易上清华北大”?是不是应该“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它是增加了农村孩子进重点大学的机会,还是减少了“寒门出学子”的可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仁慧书院副院长张慧伦。

张慧伦指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不是“小高考”,无论是清华大学等七所高校的“AAA测试”还是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的“自主选拔联考”,无论是初审、初试还是复试,都要根据各个大学自己的选材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进行,这些才是核心,而不是单纯由考卷和分数来决定的(实际上,同一个学生,同样的试卷和分数,各高校的加权和使用方式都是不同的)。自主选拔也不是“通往重点大学的捷径”,一流的大学要选拔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当然要比高考更加严格,不可能降低门槛。

所谓的“华约”“北约”等等是外行人的戏称,对公众造成了很不好的误导。而“自主招生”也是一个不太合适的称呼,目前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在正式文件中都已经用“自主选拔”来作为简称,较为合适。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参与重点大学的自主选拔考试,”张慧伦这样说,“高三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很宝贵的。如果对自身的实力没有正确的评估,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对大学的选材理念和招生政策没有清晰的把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专心应对高考,不要盲目参与。我们仁慧书院经常有学生和家长们来进行学生成长和优等生学业规划的咨询,他们也会问起自主选拔方面的事情,我们经常都会给这些家长和学生们泼一些冷水。以投机和侥幸心理来报名高校自主选拔的学生和家长们,恐怕会自误前程。”

张慧伦老师忠告每一位高三学生:离高考还有三个多月,每天好好学习,就是每天给高考加分。“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关于近年来有些人提出的“自主招生让农村孩子更难上大学”的言论,张慧伦专门指出,自主选拔绝不是城市孩子的专利,因为“促进公平”也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的一条原则,选拔和帮助更多的贫困地区优秀学生进入一流大学也是重要的方向,例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所高校等针对贫困地区学生设立的“自强计划”。

张慧伦同时指出,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上大学”;但是未来高校自主选拔的改革方向,绝对不能是“让更多的人上清华”。大众不应该眼睛只盯着清华北大等几所一流高校的动向,而应该更多关注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之前的三十年,我们已经为了通才教育牺牲了很多拔尖人才。张慧伦认为,我国的精英教育必须成为发展的重点。从大学教育来说,高校自主选拔要做到的,就是要让少数的几所一流大学来搞精英教育,大量的普通大学来搞通才教育,这样既能够满足国家对高精尖人才的需要,又能够提高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从长远来看对整个民族的未来最有利。

张慧伦最后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困局将变得更为复杂,但它的最终结果必将会有利于国内一流大学选拔和录取优秀人才;自主选拔的未来发展,必将会带来大学教育、精英教育和中学教育等等的一连串根本性变革。

人物简介:张慧伦,教育研究者。现任北京仁慧书院副院长,三教部主任;九章学塾(九章班)总负责人。

【转自人民网教育频道 http://edu.people.com.cn/h/2012/0220/c227696-396807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