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做客文新论坛畅谈回归儒学

[日期:2012-04-15]   来源:news.tsinghua.edu.cn  阅读:1365次

方朝晖做客文新论坛畅谈回归儒学

  清华新闻网4月13日电(研通社记者  刘凯月) 4月12日晚,清华大学文新论坛之“清华学派”系列论坛第三场在清华大学建馆报告厅开讲,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方朝晖以《回归儒学——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儒学与中国的现代性》为题,畅谈回归儒学。

图为方朝晖作报告。

  方朝晖通过国内外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新的角度分析中西文化异同,并以此为基础说明国学复兴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意义,特别是儒学复兴对于中国现代性建设的特殊意义。

  2000年美国著名人文科学杂志Daedalus冬季号推出的“多元现代性”专号,以艾森斯塔德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社会科学家的论证认为最近300多年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充分证明,世界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历史传统各异,以西方现代性作为人类一切国家通用的标准,来衡量或要求各国的现代化模式,是行不通的。方朝晖指出,这一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说明了各国文化历史传统对于一个国家现代性发展道路的异常重要性,再一次提醒我们重视文化差异的问题。

  方朝晖举例说明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指出中国文化模式是关系本位,中国文化以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及价值观上的相互依赖为特征由此导致人际关系成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制度和意识形态只是浮在表层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把每个人当做独立的个体,其心目中的法治是至高无上的,认为世俗社会中的等级关系是暂时的、表面的,每个人生而平等。方朝晖教授还具体列举了中国关系本位的特点,详细从自我认同、社会资本、人际矛盾和斗争、帮派主义等方面进行解读。

图为论坛现场。

  方朝晖认为,儒家战胜诸子百家以及儒家传统在中国盛行2000多年的根源在于儒家文化与关系本位思想紧密结合,并且也是最切合实际的学说。儒家学说强调“爱有等差,以情为本”、“以孝治天心”、“用人唯贤”,这些理论都是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切合现实,我们在承认儒家文化有更大的普适价值的同时,要认识到其在中国有更强的针对性。

  方朝晖表示,应该结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以礼治国,以人制人,强调社会和谐。文化心理机制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心理差异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正人心”很重要。

   “清华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清华大学文科为代表的一种学术与文化思潮:在共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以及共同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之下,当时的清华大学的大师们之间产生了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在有意无意之中浸润到几代清华学人们的倾向,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情趣和风貌,被称为“清华学派”。近年来随着清华人文精神的复兴,清华吸引了不同领域的诸多名师,他们在学术上融汇古今中西文理的特征,体现出新时代的清华学派精神。文新论坛就是为了传承清华学派的精神、展现清华学派名师风貌、复兴新清华学派的精神而推出的。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范  丽

 

(http://news.tsinghua.edu.cn)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仁和万物 慧济天下